药物(或任何医学治疗)只有在使患者获益时才能应用。效益既考虑了药物是否产生预期结果(疗效),也考虑了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可能性(安全性)。费用通常也要与获益(参见临床决策中的经济分析)平衡。
新药研发时,需通过临床试验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物试验
大规模地筛选成百上千个分子的生物活性可以发现有前途的化合物,在其他情况下,了解目标疾病的特定分子病理生理学可以通过计算机建模或修改现有药剂来合理设计药物。
新药的安全性最初是在临床前研究中通过体外实验(如人类细胞培养或动物模型)进行评估。
在人体中评估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包含分阶段进行临床试验(参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临床研究):
第一阶段 评估人体安全性和剂量。将不同量的化合物给予少数(通常为 20 至 100 名)健康志愿者,以确定首次出现毒性的剂量。
II期试验评估治疗目标疾病的有效性和副作用。该药物被用于更大规模人群(可达数百人)以治疗目标疾病。另一目的是测定理想的剂量-反应范围。
第 3 阶段临床试验 旨在更大规模(通常为数百至数千人)、更具异质性的目标疾病人群中评估该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将其与现有疗法、安慰剂或二者同时进行对照比较。目的是验证疗效并检测第 1 阶段和第 2 阶段可能未观察到的不良反应。这一阶段提供了大部分安全性数据。
第四阶段(上市后监测、药物警戒)在美国进行,在药品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后进行,并可包括正式研究以及持续报告 不良反应。IV期试验可发现少见或缓慢发展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在纳入严格符合入选标准受试者的小型短期研究中不太可能被识别。常常会研究特殊的亚人群(如孕妇、儿童、老年人)。一些在 3 期临床试验后获得 FDA 批准的药物,由于在第 4 期临床试验中出现了新发现的严重不良反应,随后被撤出市场。
功效和有效性
有效性 是指在理想条件下,某项干预措施产生特定获益(如降低血压)的能力。
功效是在专家监督下在一群很有可能对药物有反应的患者中测定的,比如有对照的临床试验。
有效性指某种干预措施在现实环境中产生特定效益的能力。
在临床试验中有效的药物在实际使用中可能没有那么有效。例如,某药降血压的功效可能很高,但有效性可能较低,因为它引起了太多的 不良作用,导致患者停用。
以患者为中心的结果
以患者为中心(也称为患者重要性)的结局指标衡量患者的感受、功能或生存状况。在临床试验中,这些指标作为关键临床结局,是判定疗效和有效性的核心依据。它们涉及下列一项或多项:
延长寿命
改进功能(例如,预防残疾)
缓解症状
替代终点与中间终点
中间结局是代表暴露(如某种药物)与疾病之间因果链中某一环节的因素。它们可能包括实验室检测结果、影像学结果或生理指标。
替代结局指用于替代影响重要的临床结局的中间结局,通常因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难以测量而采用(1)。
替代终点被认为可用于 预测以患者为中心的实际临床结局。例如,临床医生通常假设降低血压将预防由未控制的高血压并发症(例如,由于心肌梗塞或中风)引起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死亡结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某些药物虽能降低血压,却未必能相应降低患者死亡率。因此,替代终点指标不如以患者为中心的终点指标作为疗效衡量标准理想,但通常更易于实施。
替代结局理想情况下应被证明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具有相关性。有许多研究似乎是出现了这样的对应关系,但实际上并不存在。例如,用雌激素和孕酮治疗绝经后妇女导致更有利的血脂状况,但未能实现心肌梗死或心脏死亡假设性减少。另一个例子是,某些口服降糖药物可以降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但并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些降压药降低了血压,但并未减少卒中的风险。
功效和效果参考文献
1.Christensen R, Ciani O, Manyara AM, Taylor RS.Surrogate endpoints: a key concept in clinical epidemiology. J Clin Epidemiol.2024;167:111242.doi:10.1016/j.jclinepi.2023.111242
2.Califf RM.Biomarker definiti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Exp Biol Med. (Maywood).2018;243(3):213-221.doi:10.1177/1535370217750088
安慰剂
术语安慰剂(placebo,拉丁文,意为“我将舒服(I will please)”)最初指的是给病人应用的,通过暗示使之感觉更好的无活性、无害的物质。
临床试验中将安慰剂用作活性治疗的对照。“安慰剂”通常指与试验药物对照使用的物质,但在医疗操作试验中也可指模拟干预措施(如假性电刺激、模拟外科手术)。
安慰剂化合物虽设计为无活性物质,但仍可能产生效应,有时在临床实践中被用作治疗手段。
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
为准确评估药物疗效,许多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分组设计,将受试者分配至药物治疗组或安慰剂对照组。该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两组之间的结果有临床和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某些研究中,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的结局指标均呈现改善趋势,导致难以充分证实积极治疗方案的疗效优势。
安慰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现今,当临床医生判定患者患有轻微的自限性疾病,且尚无有效药物或药物不适用时(例如非特异性的不适或疲劳),很少会开具安慰剂。理由是安慰剂满足了患者的治疗要求,同时避免他们暴露于潜在的 不良反应,并且通常会让他们感觉更好——这归因于安慰剂效应或自发性改善。
安慰剂和伦理考量
作为知情同意过程的一部分,临床试验的参与者被告知他们可能接受治疗或安慰剂。
有时,道德方面的考虑是是否应该给予安慰剂。当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治疗重度疼痛)时,通常认为通过给予安慰剂而剥夺研究对象的治疗是不符合伦理的;在这种情况下,会使用一种已确立的治疗方法作为与研究干预措施进行比较的对照。
在临床中给予安慰剂,患者不会被告知他们正在接受无活性的治疗。这种欺骗是有争议的。一些医生认为违背伦理明白无疑,如被发现,可能损害医患关系。而其他医生认为不给患者一些可使其感觉好转的东西,更不伦理。只是为了安慰剂的作用而给予活性治疗,可能进一步考虑也是违背伦理,因为将患者暴露于真实的不良反应之中(与反安慰剂的不良作用相反)。
安慰剂参考文献
1.Hafliðadóttir SH, Juhl CB, Nielsen SM, et al.Placebo response and effect i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meta-research with focus on contextual effects. Trials.2021;22(1):493.Published 2021 Jul 26.doi:10.1186/s13063-021-05454-8
2.Kern A, Kramm C, Witt CM, Barth J.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traits on the placebo/nocebo response: A systematic review. J Psychosom Res.2020;128:109866.doi:10.1016/j.jpsychores.2019.109866
药物安全性
药物不良反应 (也称为药物不良效应)是一个广义术语,指药物产生的非预期作用,这些作用具有不良性、不适性或危害性特征。严重不良事件包括危及生命或导致住院、残疾或先天性异常的事件。
药物安全性是通过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来定义的。在临床试验中,常使用替代不良反应(例如,血清标志物浓度的改变),但这些替代指标最好能与以患者为中心的不良反应相关联。
即使经过严谨设计的临床试验证实了疗效,若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长于疗效显现时间,或该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则可能无法被识别。例如,质子泵抑制剂可在数日内缓解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因此其疗效可通过相对短期的研究得以验证。但长期使用可能与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相关,这在短期试验中无法检出。因此,加之临床试验可能排除了特定患者群体及高风险人群,药物不良反应在广泛临床使用数年后方可完全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