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物代谢动力学

作者:Erin Tibbetts, PharmD, Boston Children's Hospital
Reviewed ByMichael SD Agus, M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已审核/已修订 修改的 7月 2025
v1085222_zh
看法 进行患者培训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清除的过程。药代动力学中存在与年龄相关的重要变异。

吸收

通过胃肠道吸收药物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 胃酸分泌

  • 胆盐生成

  • 胃排空时间

  • 肠蠕动

  • 肠管长度和有效吸收面积

  • 肠道微生物菌群

  • 疾病

所有这些因素都随着年龄而变化(1)。

胃酸分泌下降会增加对酸敏感的药物(青霉素)的生物利用度,而降低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的生物利用度 (2)。 胆盐形成减少会降低亲脂性药物(如地西泮)的生物利用度。

当给<3个月以下的婴儿肠内给药时,胃排空和肠蠕动减慢会增加药物达到治疗浓度所需的时间。小婴儿肠内的药物代谢酶是药物吸收较差的另一个原因。先天性肠闭锁、手术肠道切除或留置空肠营养管的婴幼儿可能有特定的吸收缺陷,这取决于肠道丢失的长度、旁路以及丢失肠段的位置。还应考虑所摄入的食物类型如何改变胃排空(例如,固体与液体)。

肠道菌群可能有助于某些药物(如地高辛)的代谢。肠道菌群类型或数量的变化可能影响吸收和疗效(2)。

注射的药物吸收通常缺乏规律,这是因为:

  • 药物化学性质不同

  • 注射部位不同(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

  • 不同婴儿肌肉的差异

  • 疾病状况不同(如循环系统状况不佳)的缘故。

  • 注射深度的变异(过深或过浅)

  • 骨骼肌血流及肌肉收缩

由于会引起疼痛并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儿童通常避免使用肌内注射,但如有需要,水溶性药物是最佳选择,因为它们不会在注射部位沉淀。

因为新生儿角质层薄,体表面积和体重的比例比年长儿童和成人大得多,新生儿经皮给药吸收明显增强。 皮肤受损(如擦伤、湿疹、烧伤)会使任何年龄段儿童的药物吸收增加。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应谨慎使用,因为可能增加全身暴露和吸收,特别是在新生儿中。

经直肠给药通常只用于不能静脉给药的紧急情况(如癫痫持续状态经直肠给予地西泮)。因直肠内不同部位静脉回流系统的差异,直肠内给药的部位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小婴儿也可能在药物显著吸收前就排出固体药物。

吸入药物从肺部的吸收(如哮喘的β-激动剂、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肺表面活性物质)可能更多地受给药装置的可靠性和患者或护理人员使用技术的影响,而非生理参数。

吸收参考文献

  1. 1.van den Anker J, Reed MD, Allegaert K, Kearns GL: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J Clin Pharmacol 58 (supplement 10):S10–S25, 2018. doi: 10.1002/jcph.1284

  2. 2.Kearns GL, Abdel-Rahman SM, Alander SW, Blowey DL, Leeder JS, Kauffman RE: Developmental pharmacology--drug disposition, action, and therapy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N Engl J Med 349(12):1157–1167, 2003.doi:10.1056/NEJMra035092

分布

儿童药物分布容积随年龄而变化。这些与年龄相关的变化是由于身体成分(尤其是细胞外间隙和总体水含量)、血浆蛋白结合以及药物固有特性(如水溶性或脂溶性、电离状态)的变化所致。

年幼儿童由于体内水分占比更高(见图 随生长和年龄改变的人体组成成分),需要更高剂量(按每千克体重计算)的水溶性药物。反之,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水分比例下降,水溶性药物的剂量应减少,以避免药物的毒性作用。此外,肥胖儿童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其身体总水分、身体体积、瘦体重和脂肪量的百分比显著更高。(1)。

随着生长和年龄人体组成成分的改变

Adapted from Puig M: Body composition and growth.In Nutrition in Pediatrics, ed.2, edited by WA Walker and JB Watkins.Hamilton, Ontario, BC Decker, 1996.

许多药物会与蛋白质结合,主要是白蛋白,α1-酸糖蛋白和脂蛋白;蛋白结合限制了游离药物向全身各处的分布。新生儿白蛋白和总蛋白浓度较低,但会在10~12月龄时接近成人水平。新生儿蛋白结合力降低也与结合蛋白的性质差异(即胎儿白蛋白的存在)以及胆红素和游离脂肪酸等分子的竞争性结合有关,这些分子在新生儿和婴儿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最终结果可能表现为游离药物浓度升高、靶点部位的药物可及性增强,以及在较低药物浓度下既出现更强的药理效应,也伴随更高频率的不良反应。

分布参考文献

  1. 1.Vaughns JD, Conklin LS, Long Y, et al: Obesity and pediatric drug development.J Clin Pharmacol 58(5):650–661, 2018. doi: 10.1002/jcph.1054

代谢和清除

药物的代谢与消除因年龄而异,并取决于底物或药物本身,但大多数药物(尤其是苯妥英、巴比妥类、镇痛药和强心苷)在新生儿中的血浆半衰期较成人延长 2~3 倍。

小肠和肝脏中的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系统是目前已知最重要的药物代谢系统。细胞色素P450酶通过:

  • 氧化、还原、水解(Ⅰ期代谢)

  • 羟基化和结合使药物失活(Ⅱ期代谢)

Ⅰ期代谢活性在新生儿时降低,在生后6个月内逐渐升高,对某些药物来说可在生后数年超过成人水平,在青春期降低,通常在青春期后期达到成人水平。 然而,某些药物(如巴比妥酸盐、苯妥英)的代谢率在生后2~4周的婴儿也能达到成人水平。CYP450酶的活性可能因联合用药而被诱导(降低药物浓度和效应)或抑制(增加浓度和效应)。当CYP450活性受到抑制时,联合用药之间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引发药物毒性;当CYP450活性被诱导时,可能导致药物浓度不足。饮食也可能影响儿童CYP450活性的发育,与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配方奶粉喂养的婴儿CYP1A2和CYP3A4活性的差异证明了这一点(1)。肾脏、肺脏和皮肤在某些药物的代谢中也起一定作用,新生儿期的肠内药物代谢酶也有一定作用。

Ⅱ期代谢因底物不同,差异相当大。与胆红素和对乙酰氨基酚结合反应的酶成熟较迟,与吗啡结合反应的酶即使在早产儿也已完全成熟。

药物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胆汁或尿液(即通过肾脏)排出。肾脏的排泄依赖于:

  • 血浆蛋白结合

  • 肾血流量

  • 肾小球滤过率

  • 肾小管分泌

这些在出生后2年都会变化。出生时肾血浆流量很低(12mL/min),在出生后1年达到成人的水平140mL/min。同样,新生儿出生时的肾小球滤过率为2~4mL/min(早产儿更低),出生后2~3天增至8~20mL/min,8~12个月时达到成人水平的120mL/min(2)。肾小管分泌也会在生命的最初几年成熟,随着儿童的成长,肾小管分泌电解质和药物的能力也会提高,并在出生后一年左右达到成人水平。

代谢和排泄参考文献

  1. 1.Blake JB, Abdel-Rahman SM, Pearce RE, et al: Effect of die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rug metabolism by cytochrome P-450 enzymes in healthy infants.Pediatr Res 60(6):717–723, 2006. doi: 10.1203/01.pdr.0000245909.74166.00

  2. 2.Kearns GL, Abdel-Rahman SM, Alander SW, Blowey DL, Leeder JS, Kauffman RE: Developmental pharmacology--drug disposition, action, and therapy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N Engl J Med 349(12):1157–1167, 2003.doi:10.1056/NEJMra035092

药物剂量

基于以上因素,年龄<12岁的儿童用药剂量通常是年龄、体重或两者的函数。这种方法虽然可行,但并不理想。即便在年龄和体重相近的人群中,因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方面的成熟度差异,药物需求量也可能不同。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剂量调整应基于血浆药物浓度(需注意的是,血浆药物浓度可能无法反映目标器官中的药物浓度)。遗憾的是,对大多数药物来说难以做到。然而,在美国,由于2001年的《儿童最佳药品法》和2003年的《儿科研究公平法》(两者均于2012年永久化[1]),已有超过900种用于儿童的药物具备更完整的儿科用药剂量、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信息(2)。

基于生理学的药代动力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技术,它使用已知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原理来预测药物将如何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种建模的结果有助于支持关于是否、何时以及如何进行临床试验的决策,并有助于提高儿科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效率。

药物剂量参考文献

  1. 1.Bourgeois FT, Kesselheim AS: Promoting pediatric drug research and labeling—Outcomes of legislation. N Engl J Med 381(9):875–881, 2019.doi: 10.1056/NEJMhle1901265

  2. 2.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Best Pharmaceuticals for Children Act and Pediatric Research Equity Act status report (2020).Accessed June 4, 2025

quizzes_lightbulb_red
Test your KnowledgeTake a Quiz!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