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非洲锥虫病是由Trypanosoma brucei(布氏锥虫)原虫感染引起的,通过采采蝇叮咬传播。症状包括特征性的皮肤损害、间歇热、头痛、寒战、一过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以及经常可致命的脑膜脑炎。诊断通过在血液、淋巴结抽吸物或脑脊液中找到病原体确立,有时也可通过血清学检测诊断。根据感染亚种、临床分期和药物供应情况,使用非昔硝唑、苏拉明、喷他脒、美拉胂醇或依氟鸟氨酸进行治疗。
人类非洲锥虫病是由西非和中非的Trypanosoma brucei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以及东非的T. brucei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引起的;这两个物种都是乌干达的地方性流行病。Trypanosoma brucei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占非洲锥虫病所有病例的98%,T. brucei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占2%。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已将非洲锥虫病作为根除目标,由于采取了控制措施,全球报告的病例数量大幅减少(>95%)。2021年,向世卫组织报告的合并病例约有800例,其中90%以上由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引起(见世界卫生组织:非洲人类锥虫病)。在美国,平均每年诊断1例,总是出现在从流行地区返回美国的旅行者中。
该病原体通过舌蝇传播,并且可在产前从母亲传给胎儿。极少数情况下,可通过输血传播;理论上, 可以通过器官移植传播。
另一种锥虫种类,Trypanosoma cruzi(克氏锥虫),在南美洲和中美洲流行,并引起恰加斯病(美国锥虫病)。
非洲锥虫病的病理生理
采采蝇接种的循环后期锥鞭毛体转化为血流锥鞭毛体,通过二分裂增殖并在接种后通过淋巴和血流传播。血流锥鞭毛体不断繁殖,直至宿主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使寄生虫水平急剧下降。但是,一部分寄生虫可能通过改变其变异表面糖蛋白而逃避免疫清除,并开始新的繁殖周期。繁殖及溶解周期反复进行。
非洲锥虫病感染后期,锥虫出现在许多器官的组织液中,包括心肌和最终的中枢神经系统。当采采蝇叮咬了被感染的人或动物后,这个周期得以继续。
人是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的主要贮存宿主,不过该物种也可以贮存于动物体内。而野生动物是T. b. rhodesiense的主要贮存宿主。
Image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lobal Health, Division of Parasitic Diseases and Malaria.
非洲锥虫病的症状和体征
非洲锥体虫病有3期:
皮肤
血液和淋巴
中枢神经系统
皮肤
被舌蝇叮咬的部位可在数天到2周出现丘疹。它会发展为红色的痛性硬结,并可能形成溃疡(锥虫性下疳)。
血液淋巴期
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感染在数月内,T. b.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感染在数周内,可发生间歇性发热、头痛、寒战、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短暂性面部肿胀。也可发生短暂性的环形红斑样皮疹。这种红斑在淡色皮肤的患者中最易见到。全身淋巴结肿大也经常发生。
Winterbottom征(颈后三角的淋巴结肿大)是T. b. gambiense 的特征性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CNS)
在冈比亚型中,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常在疾病急性发作后数月到数年发生。罗德西亚型疾病则呈暴发性,在数周内就可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可导致持续的头痛、注意力难以集中、人格改变(如进行性的疲乏和淡漠)、白天嗜睡、震颤、共济失调和终末的昏迷。
如果不治疗,T. b.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引起的感染通常在发病后几个月内死亡,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引起的感染则在发病后的第2年或第3年死亡。未经治疗的患者会因营养不良或继发感染而在昏迷中死亡。
非洲锥虫病的诊断
血液(薄涂片或厚涂片)或其他体液标本的光学显微镜检查
非洲锥虫病的诊断是通过在下疳液、淋巴结抽取物、血液、骨髓穿刺液或疾病晚期的脑脊液(CSF)中发现锥虫来作出诊断。T. b. rhodesiense一般建议血涂片,而 T. b. gambiense则则建议对肿大的淋巴结进行穿刺抽液。应检查湿片中是否有活动的锥虫,并将涂片固定,用吉姆萨(或Field)染色后进行检查。 锥虫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较低,而浓缩技术(如离心、微量阴离子交换离心、定量血沉棕黄层技术)可提高灵敏度。
由于血清转化(即抗体出现)发生在症状出现之后,因此在临床上,抗体检测的用途不大。然而,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的卡片凝集试验在群体筛查项目中很有用,可用于识别需进行显微镜检查的候选者。
所有非洲锥虫病患者均应进行腰穿。当CSF受累,脑压可能增加,CSF中淋巴细胞数目增多(≥6个/mcL),总蛋白、非特异性IgM水平升高。除可找到锥虫外,还可发现特征性的Mott细胞(胞浆内含免疫球蛋白[Russell小体]的浆细胞)。
此外,其他非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贫血、单核细胞增多以及血清多克隆IgM水平显著升高。
非洲锥虫病的治疗
非洲锥虫病的治疗依据锥虫的分型和疾病的分期而不同。
如果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使用非昔硝唑或喷他脒治疗;T. b.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使用苏拉明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非昔硝唑用于治疗非重症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感染;依氟鸟氨酸(如果可用)可单独使用或与硝呋噻肟联合使用,或者在依氟鸟氨酸不可用时,使用美拉胂醇治疗重症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感染;美拉胂醇用于治疗T. b.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感染。
非昔硝唑是非严重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的首选治疗方法,无论有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Se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非新诺唑每天口服一次,持续10天,剂量如下:
对于体重≥35公斤的患者:在负荷阶段(4天)1800毫克/天,然后在维持阶段(6天)1200毫克/天。
对于20至34公斤的病人:在负荷阶段(4天)1200毫克/天,然后在维持阶段(6天)600毫克/天。
使用非西尼达唑门诊治疗的标准包括可靠地坚持服药,没有精神疾病,体重≥35公斤。
住院治疗的标准包括以下任何特征:
体重 < 35 公斤
有可能出现依从性差的风险
精神障碍病史(用于监测神经精神反应)
有严重疾病体征和症状的患者应通过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进行评估。患有严重疾病(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100个细胞/微升)、无法进行腰椎穿刺或无法使用非新诺唑治疗的患者应按以下规定进行治疗。
无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非昔硝唑是治疗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非严重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的首选药物。
喷他脒和苏拉明对两种T. brucei(布氏锥虫)锥虫亚种的血流期均有效,但无法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效。
喷他脒用于治疗未接受非昔硝唑治疗的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感染患者。
苏拉明是治疗T. b.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血淋巴期感染的唯一有效药物。苏拉明不用于治疗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感染,因为尽管可能有效,但它与不良反应有关,包括恶心、呕吐、畏光、感觉过敏、周围神经病、肾毒性、荨麻疹和瘙痒。此外,合并感染盘旋尾丝虫的患者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超敏反应,该病在西非的许多地方呈地区性流行,T. b. gambiense就发生在这些地区。
喷他脒的剂量是每日4mg/kg肌注或静注,每日1次,连用7至10天。
苏拉明 (可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获得)首次试验剂量为静脉注射100 mg(以排除超敏反应),然后在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静脉注射20 mg/kg(最多1 g)。
伴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
非昔硝唑是治疗由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引起、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非严重疾病的首选药物。
如果可用,依氟鸟氨酸100 mg/k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持续14天,用于治疗由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引起、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严重疾病(依氟鸟氨酸 对 T. b. rhodesiense(罗德西亚布氏锥虫)无效)。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联合使用:依氟鸟氨酸 200 mg/kg 静脉注射,每 12 小时1次,持续 7 天;以及 硝呋噻氧 5 mg/kg 口服,每天3次,持续10天(1)。当没有硝呋莫司或有禁忌症,以及不能给予非西尼达唑时,可给予依氟鸟氨酸(100mg/kg静脉注射,每6小时1次,共14天)单药治疗。依氟鸟氨酸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骨髓抑制和癫痫发作。 硝呋莫司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厌食、恶心、呕吐、体重减轻、多发性神经病、头痛、头晕和眩晕。
美拉胂醇(1种有机砷制剂)在非洲国家常被使用,尽管其不良反应可能严重且危及生命,但这是因为依氟鸟氨酸的供应有限。 美拉胂醇的用量如下:
对于冈比亚布氏锥虫:2.2 mg/kg(最大剂量180 mg),每天静脉注射一次,持续10天
对于T. b.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2~3.6mg/kg静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7天后,以3.6mg/kg的剂量,每日1次,连用3天;再过7天,以该剂量再进行1个3天的疗程。
在美国,可以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获得依氟鸟氨酸、硝呋莫司和美拉胂醇。
对于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衰弱患者,已提出了替代治疗方案。建议连续随访检查2年,包括脑脊液分析,每6个月1次(如果症状复现,应更早检查)。
美拉胂醇的严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反应性脑病、剥脱性皮炎、心血管毒性(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砷剂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和肾毒性等。
糖皮质激素已被用于降低反应性脑病的发生风险。
目前没有治愈检测方法。治疗后,应监测患者的复发情况,为期24个月。症状复发需要重新检查脑脊液中的寄生虫。
治疗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publishes new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sleeping sickness; August 2019.
非洲锥虫病的预防
非洲锥虫病的预防主要是避免接触流行区和防止被采采蝇叮咬。
野生动物园的游客应该穿上与背景融为一体的中性色、覆盖手腕和脚踝的厚重衣服(采采蝇能咬透薄衣服),并且应该使用驱虫剂,尽管驱虫剂对采采蝇的效果可能有限。
喷他脒可用于预防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感染,但由于它可能损害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释放引起低血糖,继而诱发糖尿病,故不再用于预防用药。
关键点
非洲锥虫病在西非和中非由Trypanosoma brucei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引起,在东非由T. b.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引起;采采蝇是主要传播媒介。
该病分为3个阶段:皮肤期、血液淋巴期和中枢神经系统期(昏睡病)。
通过对血液或其他体液样本进行光学显微镜检查(厚涂片或薄涂片染色)可用于诊断。
非洲锥虫病的治疗依据锥虫的分型和疾病的分期而不同。
没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可使用非西尼达唑或喷他脒治疗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用苏拉明治疗T. b.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
伴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时,使用非昔硝唑治疗非重症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感染;依氟鸟氨酸(如果可用)可单独使用或与硝呋噻肟联合使用,或美拉胂醇(如果依氟鸟氨酸不可用)可用于治疗重症T. b. gambiense(冈比亚布氏锥虫)感染;使用美拉胂醇治疗T. b. rhodesiense(罗得西亚布氏锥虫)感染。
更多信息
以下英语资源可能会有用。请注意,本手册对这些资源的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