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状芽胞杆菌属中最主要的是产气荚膜杆菌,在腹腔混合感染中非常多见,多由脏器破裂或盆腔感染引起。腹部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发烧、疼痛和压痛;盆腔感染的症状可能包括恶臭的分泌物。通过革兰染色和培养确诊。用青霉素和外科清创术治疗。
腹部和盆腔梭菌感染病情严重,有时可致命。
Clostridium(梭菌属)是胃肠道的常见寄生菌,存在于许多腹腔感染中,通常与其他肠道菌混合存在。梭菌通常是以下重要疾病的病原体:
- 气肿性胆囊炎 
- 子宫气性坏疽(分娩后发生,曾有脓毒性流产病史患者中常见) 
- 某些其他女性生殖道感染(输卵管卵巢,盆腔和子宫脓肿) 
- 结肠癌穿孔后感染 
主要致病菌是C.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对于结肠癌,主要致病菌是C. septicum(脓毒梭菌)。梭状芽胞杆菌产生外毒素(卵磷脂酶、溶血素、胶原酶、蛋白酶、脂肪酶),可引起坏死。多伴有气体产生。梭菌败血症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因为卵磷脂酶(alpha毒素)会破坏红细胞膜。严重溶血、肌肉坏死及相关毒性还可导致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症状和体征
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的症状与其他腹腔感染相似(如疼痛,发热,腹部压痛,中毒表现)。 子宫感染的患者可有恶臭、血性阴道分泌物,有时会有气体自子宫颈逸出。急性肾小管坏死少见。
败血症
败血症为腹腔内或子宫梭菌感染的并发症。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寒战,呕吐,腹泻,腹痛,低血压,心动过速,黄疸,发绀,少尿。
在7%-15%由C.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脓毒症患者会发生急性大面积血管内溶血。这些患者表现为黄疸和淡红色血清和尿液。染色血涂片中可见球形红细胞、影细胞,有时可见C.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血培养结果显示C.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阳性。
梭菌败血症可能会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常发生于入院24小时内,致死率高。
诊断
- 革兰染色和培养 
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需要高度警惕。需要对感染部位、脓液、恶露和血液标本进行早期多次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伤口分泌物的革兰染色显示革兰阳性杆菌;由于α毒素的破坏,多形核细胞缺失。
但由于C.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在正常女性阴道或恶露中也可分离出,因此培养结果缺乏特异性。
X线片可显示局部气体,例如位于胆道系统或胆囊壁、子宫内等。
治疗
关键点
- 梭菌性腹腔和盆腔感染病情严重,有时可致命。 
- 与其他腹腔感染相似,腹腔梭菌感染可导致疼痛、发热、腹部压痛和中毒表现。 
- 患有梭菌性子宫感染的患者可有恶臭血性阴道分泌物;气体有时会通过子宫颈逸出。 
- 梭菌感染的早期诊断需要高度警惕,并对感染部位、脓液、恶露和血液样品进行早期和重复的革兰氏染色和培养检查。 
- 用外科清创术和高剂量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碳青霉烯类,beta-内酰胺/beta-内酰胺酶抑制剂,甲硝唑,克林霉素)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