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行为问题概述

作者:Stephen Brian Sulkes, MD, Golisano Children’s Hospital at Strong,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School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Reviewed ByAlicia R. Pekarsky, MD,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pstate Medical University, Upstate Golisano Children's Hospital
已审核/已修订 修改的 5月 2025
v1104164_zh
看法 进行患者培训

儿童或青少年表现出的某些行为可能令父母或其他成年人担忧。如果这些行为或行为模式频繁、持续且适应不良,例如干扰情绪成熟或社会及认知功能,则具有临床意义。严重的行为问题可能符合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例如,对立违抗性障碍行为障碍)。

由于对行为问题的定义和对其量化的不同,各地的发生率变化不一。

(参见 青少年保健问题.)

儿童行为问题评估

儿童行为问题评估需多步骤行为分析。

对于婴儿和幼儿,常见的问题通常涉及身体功能(例如,进食、排泄、睡眠),而在年长儿童和青少年中,人际关系行为问题(例如,活动水平、不服从、攻击性)往往更为突出。

问题识别

行为问题可以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单一事件(例如,纵火、在学校打架)。但更多的问题表现为渐进性,其识别和特征化需要随时间收集信息。行为最好在儿童所处的环境中进行评估:

  • 身心发育

  • 一般健康

  • 气质

  • 与父母(或照顾者)的关系

临床医生评估行为问题时需访谈家长;通常先单独与父母面谈,再与亲子共同面谈。家长会被要求描述该行为,确定行为大约何时开始,并提供特定行为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件的示例。父母可以提供孩子典型一天活动的年表。他们还被问及孩子的出生、发育和健康史,以及任何当前的医疗问题、药物或其他治疗。他们还被问及孩子和家庭的生活状况和支持,以及孩子或家庭的任何社会、情感或经济压力。

请家长解释以下内容:

  • 典型的年龄相关行为

  • 对孩子的期望

  • 他们的育儿方式

  • 孩子与父母、家庭成员、学校或社区成员(如老师、教练、托儿服务提供者、神职人员)以及同龄人的关系

就诊时直接观察亲子互动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家长对行为的反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这些观察结果会通过来自亲属、教师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等其他渠道的信息予以补充。

问题解读

孩子的病史可能包括与行为问题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如怀孕或分娩期间的并发症;医疗问题或治疗;接触毒素(如铅);儿童家庭中的社会心理或经济压力或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或者在学校有行为问题或学习成绩问题。

有些问题可能涉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包括以下方面 (1):

  • 不现实的家长期望:例如,一些家长可能会期望两岁的孩子无需帮助就能收拾玩具,而这种行为通常要等到一年后才会出现。 家长可能会误解其他正常的与年龄有关的行为而以为有问题,如对立的行为(例如,一个2岁幼儿拒绝按照成人的规则行为)。

  •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质量差:例如,父母不够关注的孩子可能会有行为问题。

  • 过度溺爱的养育方式:父母旨在帮助解决行为问题的反应有时会因无意中强化行为而使问题变得更糟(例如,过度保护一个胆小、粘人的孩子;屈服于一个有操纵欲的孩子)。

  • 循环的行为模式:在年幼的孩子,有些问题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行为模式,在这模式中家长的负面反应会导致孩子的行为不良,这反过来又导致父母持续的的负面反应。在这种模式下,儿童通常以固执、顶嘴、攻击性和发脾气来应对压力和情绪不适,而不是哭泣。若父母对具有攻击性和抵抗行为的子女采取斥责、吼叫或体罚等应对方式,则可能加剧引发父母初始反应的儿童行为,从而导致父母采取更强力的应对措施。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不当行为的关注往往会强化这种关注。

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和青少年中,随着个体寻求脱离父母的规则与监管,行为问题可能出现(见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行为问题必须与正常的青少年行为区分开来,正常的青少年行为可能包括偶尔的判断错误。

评估参考文献

  1. 1.Sege RD, Siegel BS; COUNCIL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COMMITTEE ON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HILD AND FAMILY HEALTH.Effective Discipline to Raise Healthy Children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Pediatrics. 2019 Feb;143(2):e20183609. doi: 10.1542/peds.2018-3609.]. Pediatrics.2018;142(6):e20183112.doi:10.1542/peds.2018-3112

儿童行为问题的治疗

  • 医疗或心理问题的治疗

  • 父母的教育和策略

一旦识别出行为问题并确定其病因,应尽早进行干预,因为行为持续时间越长,改变难度越大。

如果排除了一般的医疗问题,临床医生可以向父母保证孩子的身体状况良好(即孩子的行为不是一般医疗疾病的表现)。通过倾听并认同父母的苦恼,同时向他们普及行为问题的普遍性,临床医生往往能帮助父母更全面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并减轻他们的内疚感和焦虑情绪。临床医生向父母提供关于现有管理方案的咨询。

对简单的行为问题,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其消除疑虑并给一些特殊建议已足够。应提醒父母与孩子一起每天进行至少15至20分钟的娱乐活动,并在孩子表现出可取行为时予以关注("及时捕捉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对于一些父母来说,鼓励他们定期与孩子分开一段时间,有助于孩子学会获得安全感,并培养独立性。

然而,对于一些行为问题,父母可以从约束孩子和改变行为的额外策略中获益:

  • 家长应该识别可能无意中强化孩子的行为和因素(例如,额外的注意力)的诱因。

  • 好的行为和不良行为应有明确的界限。

  • 父母应该关注行为本身,而不是将其等同于孩子(例如,“这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与“你是个坏人”)。

  • 应建立一致的规则和限制,并使家长遵守承诺,对恰当和不良行为分别给予奖惩。

  • 家长积极地对孩子良好行为加以表扬,并为成功提供适当的奖励,是改变行为问题的有力工具,且无任何负面影响。

  • 父母在执行规则时应尽量减少愤怒情绪,并尽量增加与孩子的积极互动。

经验与提示

  • 对适当行为的正面强化是家长鼓励孩子形成期望行为的有力工具。

帮助父母理解“管教”意味着建立规则而非惩罚,鼓励他们提供给儿童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和明确的期望。无效的惩罚可能导致不恰当的行为。责骂和躯体惩罚也许可以控制孩子的行为,但会降低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心。威胁离开或送走孩子是有害的;实现威胁是潜在的虐待,而让它们不实现则传递了一个信息,即它们是空的,可以忽略。 责骂、威胁和体罚也会教孩子这些谴责是对孩子不喜欢的情况的适当反应。

暂时隔离技术是一种让儿童在一个刺激或分心源较少的地方(角落或房间[非儿童卧室],该处不黑暗、不恐怖,且无电视、数字设备或玩具)独自坐一小段时间的管教方法,是改变不可接受行为的一种手段 (1)。暂停应该针对一种不当行为或一次针对几种不当行为进行。应避免身体约束。对于在暂时隔离期间反应强度加剧的儿童,当父母意识到孩子已理解对不当行为的惩戒,便可更快地转为行为引导。尽管对这种技术的使用是否恰当存在争议,但它仍然可能是一种有效的行为干预工具。

暂停法

暂停法是指让儿童在一个几乎没有刺激或干扰的地方独自待几分钟(如不黑暗或可怕,没有电视、电子设备或玩具的角落或房间【非儿童卧室】)。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正确或不可接受,并且认为不注意是一种惩罚时,最好使用这种管教技巧;通常情况下,直到 2 岁。在群体环境(如日托中心、学校)中对个别儿童使用此技术时应小心,因为这可能导致有害的羞辱。

当孩子已经知道不当行为会导致暂时隔离时,可以应用该技巧。通常,口头谴责和提醒应在暂停之前进行。

  • 向孩子简要解释不当行为,并要求孩子坐在禁闭区,或者在必要时带孩子到那里。

  • 孩子应在暂时隔离区静坐,每增加1岁则增加1分钟(最长不超过5分钟)。

  • 儿童若在规定的暂停时间结束前离开隔离区,需被带回并重新开始计时。避免说话和眼神的交流。

  • 当孩子该离开暂停地点时,照顾者不带愤怒和唠叨地询问暂停的原因。不记得正确原因的孩子会被简要提醒。只要孩子清楚明白暂停的原因,孩子就不需要对不当行为表示懊悔。

在暂停后,照顾者应该尽快表扬孩子的适当行为,如果孩子被重新引导到远离不当行为现场的新活动中,这可能更容易实现。

对于有些恶性循环模式的行为问题,如不影响他人(例如,拒食问题),家长可以通过不去管这种行为来阻止恶性循环。而对于那些不能忽视的行为问题(例如,当众发脾气),可以采用分散注意力和临时隔离的方法来限制这种行为。

如果行为问题在3到4个月内没有改善,应重新评估;此时可能需要更密集的行为管理指导或心理健康咨询。

治疗参考文献

  1. 1.Enneking B.Child Development—The Time-Out Controversy: Effective or Harmful?Indian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2020.

quizzes_lightbulb_red
Test your KnowledgeTake a Quiz!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