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儿童和青少年焦虑症概述。)
分离焦虑是8至24个月大儿童的一种正常情绪;通常会随着儿童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并意识到父母会回来而逐渐消失。在某些儿童中,分离焦虑会持续超过此阶段或在之后再次出现;其严重程度可能足以被视为一种障碍。分离性焦虑症常见于较小的儿童,青春期后则较为罕见。
生活压力(如亲人、朋友或宠物的死亡;地理位置的变化,学校的变化)可能会引发分离焦虑症。 此外,有些人有焦虑的遗传倾向。
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症状和体征
与社交焦虑症相似,分离性焦虑症也表现为拒绝上学
戏剧性场景通常发生在分离时。分离场景通常对儿童和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但也可以是父母或照顾者)来说都是痛苦的。孩子们常常绝望地哭喊和恳求,以至于父母无法离开,导致形成难以中断的漫长场景。分开时,儿童会执着于与依恋对象重聚,并常常担心这个人受到伤害(例如,遭遇车祸或患重病)。孩子可能拒绝独自睡觉,甚至坚持要始终与依恋对象在同一个房间里。
患儿通常会发展为躯体不适(如,头痛、胃痛)。
当依恋对象在场时,孩子的表现通常是正常的。这种正常的举止有时会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即问题是轻微的。然而,一些孩子持续且过度担心失去依恋对象(例如,疾病、被绑架或死亡)。
分离焦虑常与家长的焦虑相互交织,加剧了儿童的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只有通过对父母和孩子同时进行敏感且适当的治疗才能打破。
分离性焦虑障碍的诊断
精神评估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5-TR)标准
分离焦虑障碍的诊断是通过病史和分离场景的观察。症状存在时间必须≥4周,并造成显著痛苦或功能损害(例如,儿童无法参与适合年龄的社交或学业活动)。
分离性焦虑障碍的治疗
行为疗法
极少采用抗焦虑药
分离焦虑障碍的治疗是通过系统地实施定期分离的行为疗法。告别场景应尽可能简短,并应指导依恋对象以平静的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抗议。帮助患儿在幼儿园或小学找到一个成年人作为依靠者,可能有益。
在极端情况下,儿童可能会受益于抗焦虑药,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见表 长期治疗焦虑症和相关疾病的药物)。 然而,分离性焦虑症常见于3岁左右的儿童,对于这一年龄段药物使用的经验有限。
治疗成功的患儿易于在假期和短期休假后,出现病情的反复。由于病情易复发,通常建议家长在此期间安排规律的分离,帮助儿童保持适应离开父母的状态。
关键点
分离焦虑是8 ~ 24月龄儿童的一种正常情绪;如果它持续超过这个时间或回来晚,它可能是严重到足以被认为是一种障碍。
戏剧性的,痛苦的场景,绝望的哭泣和恳求,通常发生在分离的时候。
当依恋对象在场时,儿童的正常表现并不意味着问题轻微。
治疗包括计划定期分离(包括假期期间)并指导依恋对象以平静的态度应对孩子的抗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