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当父亲或母亲离开房间时婴儿出现焦躁和哭闹。有些孩子尖叫和发脾气,拒绝离开父母的身边,和/或有夜间觉醒。
分离焦虑是一个正常的发育阶段,通常是从8月龄开始,在10~18月龄之间达到高峰,通常在24月龄时消退。分离焦虑应和分离焦虑障碍进行鉴别,后者发生的年龄更大,出现焦虑的时间与发育的年龄不相称;拒绝上学(或幼儿园)是分离焦虑障碍的一个主要表现。
当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于主要照料者之外的个体,但尚未建立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物体在不可见时仍存在)时,会出现分离焦虑。因此,当婴儿与他们的主要照顾者分开,他们不明白,照顾者会回来的。因为孩子没有时间概念,所以他们担心父母的离开是永久的。当儿童有了记忆的感觉,分离焦虑自然就解决了。当父母不在时,儿童能够在脑海中保持父母的形象,并能回忆起父母过去曾回来过,分离焦虑便会减轻。
建议父母不要因为分离焦虑而限制或放弃和孩子分开;如此会损害儿童的成熟和发育。当父母离开家时(或把孩子留在育儿中心),他们可以尝试下列方法:
应该鼓励护理孩子的人想办法分散其对父母的注意力
父母离开时不必理会孩子的哭闹
父母应保持镇定,鼓励孩子
设计好程序来减轻孩子的焦虑
在父母离开之前,给孩子喂食并让孩子小睡(这是因为孩子饥饿或疲劳时可能会加重其分离焦虑)
如果父母必须暂时到家中另一房间,可以在另一个房间呼唤孩子以安抚其情绪。这逐渐地让孩子明白虽然他们不能看到父母,但父母还是在某个地方。
如果孩子的分离焦虑在2岁之前得以解决,那么分离焦虑是不会引起长期的损害。如果分离焦虑在2岁以后仍持续存在,其是否构成问题取决于对儿童发育的影响程度。
对于儿童来说,当他们前往学前班或幼儿园时,感觉有些害怕,这是正常现象。这种感觉应该随时间而逐渐减少。过度的分离恐惧,以至于孩子不能参加儿童保健或是学前班,抑或是不能正常与其他同伴玩耍,这种情况是较为罕见的。这种焦虑可能是不正常的(分离焦虑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就医。
陌生人焦虑
陌生人焦虑表现为遇见不熟悉的人后哭闹。通常在8~9个月龄开始,2岁时消退。陌生人焦虑与婴儿发育过程中区分熟悉与不熟悉事物的任务相关。焦虑的持续时间和焦虑程度在孩子之间差异较大。
一些婴儿和年幼儿童在一定的年龄对双亲之一表现出强烈的偏爱,祖父母突然之间被视为陌生人。在健康儿童随访中,预见到这些事件能够避免误解婴儿的行为。安抚孩子并避免对其行为过度反应通常是唯一需要的治疗方法。
应以常识指导管理。如果新的临时照看者要来,让其在实际照看日期之前与家庭相处一段时间是合理的。当临时看护者要开始照看孩子时,家长在离开之前应花点时间同孩子以及照看者在一起,这样要慎重些。如果祖父母将在父母外出期间照看孩子几天,应提前一两天到达。相似的技巧可用于孩子的住院治疗。
程度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陌生人焦虑可能是更广泛性焦虑的表现,应促使对家庭状况、养育方式及儿童整体情绪状态进行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