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是指子宫内膜脱落并伴有出血。除妇女怀孕、绝经外,大约是每月出现一个周期。月经在青春期开始((第一次月经称为初潮),到绝经期永久停止。(闭经是指最后一次月经周期后 1 年。)
根据定义,月经周期从月经出血的第一天开始,该天算作第 1 天。这个周期结束的日子,则是下个周期的前一天。通常,月经周期的时间范围大约是 24~38 天。大多数女性的月经周期并不是正好是 28 天。此外,许多女性的月经周期不规律。就是说,她们的周期比正常范围长或者短。通常,月经开始(初潮)后和绝经前(围绝经期)的几年内,月经周期变化最大。
正常情况下,月经出血持续 4~8 天。一次月经的失血量通常为 0.2 到 2.5 盎司。根据类型的不同,一片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可吸收 1 盎司的血,而月经杯最多可吸收 2 盎司的血。经血与外伤出血不同,除非出血太多,否则一般不含血凝块。
月经周期是由激素调控的。月经周期是由垂体释放的黄体生成激素和促卵泡素、卵巢产生的雌激素和孕酮调控的。雌激素和孕酮刺激子宫和乳房,为可能的受精做准备。
月经周期分为三个阶段:
卵泡期(排卵前)
排卵期(卵子释放)
黄体期(排卵后)
卵泡期
卵泡期从月经出血的第一天(第 1 天)开始。该阶段主要是卵泡发育的阶段。(卵泡为充满液体的囊。)
卵泡期开始时,子宫内膜层增厚,富含液体和营养物质,有利于胚胎发育。如果卵子没有受精,雌激素和 孕酮水平下降。因此,子宫内膜上层开始脱落,发生月经出血。
在这个时期,脑垂体分泌的促卵泡素稍有增高。激素的刺激使得3~30个卵泡开始发育。每个卵泡中含有一个卵子。卵泡期的后半期,促卵泡素的水平下降,只有一个卵泡(优势卵泡)能继续生长。这个卵泡很快开始产生雌激素,其余已受刺激的卵泡都退化了。不断增加的雌激素开始为子宫做好准备,刺激黄体酮大量产生。
卵泡期平均持续13或14天。在三个阶段中,这个阶段的时间长度变化最大。接近绝经时,时间会越来越短。黄体生成素快速增加(高峰)时,这个阶段结束。激增导致卵子释放(排卵),标志着下一阶段的开始。
排卵期
排卵阶段从黄体生成激素水平激增时开始。黄体生成激素刺激优势卵泡从卵巢表面突出,最后破裂释放卵子,促卵泡生成素水平降低,促卵泡素水平增高的意义还不清楚。促卵泡素水平的增长程度较低。
排卵期通常持续 16 至 32 小时。到卵子排出时结束,大约为黄体生成素达到峰值后的 10 至 12 小时。排卵后约12小时内卵子就可以受精。
黄体生成素峰值可通过测量尿液中的黄体酮来检测。该检测可用于确定排卵的大致时间。精子存活 3 至 5 天,因此即使精子在卵子释放前进入生殖道,也可以使卵子受精。在每个周期中,大约有 6 天可以怀孕(称为育龄期)。育龄期通常在排卵前 5 天开始,在排卵后 1 天结束。实际生育天数因周期和个人而异。
在排卵前后,有些妇女会感到下腹部一侧钝痛,称为经间痛,可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这种产能称为经间痛(从字面上理解是一种中等疼痛)。疼痛可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这是正常的。疼痛通常出现在排卵卵巢的同侧。疼痛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疼痛很可能由卵泡生长或排卵时释放几滴血液引起。疼痛可以发生在卵泡破裂前,也可以在其后,有时可能整个月经周期都不出现疼痛。
每个月并非由两个卵巢轮流排卵,由哪个卵巢排卵似乎是随机的。如果切除了一侧卵巢,剩下的卵巢每个月都会排卵。
黄体期
排卵后黄体期开始。持续约 14 天(除非受精),在月经期前结束。
在这个阶段,排卵时卵泡上出现的破裂口在黄体期闭合,形成黄体,分泌大量的孕酮。黄体产生的孕酮具有以下作用:
准备子宫以备胚胎植入
导致子宫内膜增厚,充满液体和营养物质来滋养潜在的胚胎
导致子宫颈粘液变稠,从而使精子或细菌不太可能进入子宫
导致黄体期基础体温略微升高,并保持升高直到月经开始(这种温度升高可用于估计排卵是否已经发生)
在黄体期的大部分时间,雌激素很高。雌激素也刺激子宫内膜增厚。
雌激素和孕酮水平的升高可导致乳房中的乳导管变宽(膨胀)。因此,乳房隆起柔软。
如果卵子未受精或者受精卵未着床,黄体素会在 14 天后退化,雌激素和孕酮水平降低,新的月经周期开始。
如果胚胎着床,受精卵周围的细胞开始产生一种叫做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物质。这种激素可以促进黄体产生孕酮,直到胚胎自身发育到能产生足够的激素。妊娠试验就是通过检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是否增高来判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