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中毒的基本原则。)
即使对于很有经验的人来说在野外鉴别出有毒和无毒也是有困难的。民间流传的方法并不可靠,同一种类蘑菇在不同地区生长其毒性差异很大。如果患者食入不明蘑菇,鉴别出这种蘑菇的种类对于决定患者的特殊治疗是很有帮助的。由于有经验的真菌学家很难及时赶来会诊,所以对于食用了蘑菇而生病的患者一般都是根据症状予以治疗。如果能从病人尚未食用的蘑菇或者其呕吐物中取到蘑菇的标本,可送到真菌学家那里进行分析。
所有毒蘑菇都可以引起呕吐和腹痛,其他各种特殊表现与蘑菇的不同种类有关。一般来说,早期(2小时内)引起各种症状的蘑菇的危险性比晚期(5小时以后)引起各种症状的蘑菇要低。然而,摄入某些鹅膏菌属(如史密斯鹅膏菌,现已知可导致严重肾毒性)可能在摄入后数小时内出现胃肠道症状(1、2)。
绝大多数菌菇类中毒的治疗为对症和支持疗法。活性炭可能有利于限制吸收。已尝试使用多种解毒疗法,特别是针对 Amanita (鹅膏菌)属,但没有一种显示出持续的阳性结果。
早期胃肠道 (GI) 症状
引起早期胃肠道症状的蘑菇(例如铅绿褶菇这种一般生长在草地上的棕色的小蘑菇),可以引起肠胃炎,有时伴有头痛或肌痛。腹泻有时呈血便。
症状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
治疗基本为支持治疗。
早期神经症状
早期毒蕈碱症状
某些蘑菇含有刺激毒蕈碱胆碱能受体的毒素,从而模仿乙酰胆碱对这些受体的作用(毒素不刺激烟碱胆碱能受体)。丝盖伞属和杯伞属会引起早期的毒蕈碱症状。
症状为SLUDGE综合征(见表常见中毒症状),包括瞳孔缩小、支气管黏液、心动过缓、出汗、喘鸣和痉挛。 这些症状一般都较轻微,在30分钟内发生,12小时内可以缓解。
阿托品可以应用于治疗严重的毒蕈碱症状(例如喘鸣、心动过缓)。
后期胃肠道症状
可导致胃肠道症状延迟出现的蘑菇包括鹅膏菌属(除史密斯鹅膏外)、鹿花菌属及丝膜菌属真菌。
伞形毒菌属中毒性最强的是毒鹅膏菌,因蘑菇中毒死亡者中有95%是由其所致。 在食入蘑菇后6~12小时开始发生的肠胃炎是严重的,常会发生低血糖。这些症状在几天后会减轻,随后发生肝衰竭和肾衰竭。初步护理包括纠正液体和电解质紊乱、密切监测低血糖症,以及可能重复使用活性炭。肝衰竭的治疗可能需要肝移植;其他特殊治疗(如N-乙酰半胱氨酸、大剂量青霉素、水飞蓟宾、静脉脂肪乳剂)均未得到证实。
毒鹅膏 蘑菇引起迟发胃肠炎,通常在摄入后6〜12小时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通常在摄入后1〜2周出现,往往需要透析。
鹿花菌属在引起肠胃炎的同时或片刻之后会发生低血糖。 其他一些表现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症状(例如癫痫发作)和迟发的肝肾综合征。早期治疗包括严密监测低血糖的发生和重复应用活性炭。 神经系统症状可以用维生素B6 70mg/kg(最大剂量5g/d)静脉注射4~6小时来治疗;肝衰竭应用支持治疗。
大多数丝膜菌属在欧洲内生长。肠胃炎可能会持续3天。伴有胁腹疼痛和尿量减少的肾衰竭一般在摄入丝膜菌属后3~20天内发生。肾功能衰竭通常会自发消退,但如果肾功能在 3 至 5 天内没有改善,可能需要进行短暂的透析,并且慢性肾损伤可能是永久性的。
迟发性肌肉症状
几种蘑菇种类会导致延迟性肌毒性,从而导致 横纹肌溶解症 这有时是致命的。口蘑 spp 可在摄入 24 至 72 小时后引起疲劳、肌肉无力、肌痛和横纹肌溶解。红菇 spp 引起了类似的影响心肌组织的肌毒性,导致心动过速、低血压、心律失常和死亡。除了支持性护理外,没有其他具体的治疗方法。
迟发性神经系统综合征
一些 克立霉素 蘑菇会引起红斑性肢痛,即在摄入 24 小时后出现感觉异常和严重的烧灼感,伴有远端肢体水肿和红斑。静脉注射烟酸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鲢鱼 引起眩晕、共济失调、视觉障碍、嗜睡和脑病中枢神经系统综合征的延迟(摄入后超过 12 小时)。
Pleurocybella porrigens (贝形圆孢侧耳菌)导致一种延迟性(1至31天)综合征,表现为意识改变、抽搐、肌阵挛、构音障碍、脑病、呼吸衰竭和死亡。
参考文献
1. Diaz JH.Nephrotoxic Mushroom Poisoning: Global Epidemiolog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 Wilderness Environ Med.2021;32(4):537-544.doi:10.1016/j.wem.2021.09.002
2.Schmutz M, Carron PN, Yersin B, et al.Mushroom poisoning: a retrospective study concerning 11-years of admissions in a Swiss Emergency Department. Intern Emerg Med. 2018;13(1):59-67.doi:10.1007/s11739-016-1585-5
3.Passie T, Seifert J, Schneider U, et al.The pharmacology of psilocybin. Addict Biol.2002;7(4):357-364.doi:10.1080/1355621021000005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