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是由第Ⅴ颅神经病变导致的严重的、阵发性的剧烈面部抽痛。诊断是基于临床的。常用卡马西平或加巴喷丁来治疗;有时还需手术治疗。
(参见神经眼科疾病和颅神经疾病概述。)
三叉神经痛大多发生在成人,尤其是老年人。女性中更为常见。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常引起三叉神经痛的有
- 颅内动脉(如小脑前下动脉、基底动脉扩张)的异常环压迫三叉神经根部 
- 较少情况下,由静脉袢压迫进入脑干的第Ⅴ对颅神经(三叉神经)根部引起。 
其他不太常见的病因包括肿瘤压迫、动静脉畸形、动脉瘤或偶有脑干神经根处形成多发性硬化斑块(通常发生在年轻患者),但这些病因通常伴随感觉和其他异常。
有时引起相似症状的其他疾病(如多发性硬化)会被误认为是三叉神经痛。区分病因非常重要。
目前机制尚不清楚。一种理论认为神经压迫引起脱髓鞘,从而导致异位性冲动(假突触传递)和/或累及脊髓三叉神经核的中心痛觉通路去抑制。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和体征
由三叉神经痛引起的疼痛沿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多支感觉神经纤维支配区域分布,最常累及的是上颌支。 疼痛是阵发性的,持续数秒至 2 分钟,但发作可能会迅速复发——每天 100 次。 发作时抽痛,程度剧烈,甚至难以忍受。
疼痛通常由刺激面部触发点(例如,咀嚼、刷牙或微笑)引起。用患侧脸睡觉通常令人难以忍受。
一般只有单侧面部受累。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
- 临床评估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通常是特征性的。 因此,其他能引起面部疼痛的疾病可根据临床表现来鉴别:
- 慢性的阵发的偏头痛 ,疼痛时间较长(5~8分钟),对吲哚美辛的反应显著。 
- 疱疹后疼痛,常为持续性疼痛(没有阵发性),有典型的前驱出疹史,有瘢痕形成,好发于眼支。 
- 偏头痛,可引起非典型的面部疼痛,但其疼痛持续时间长,且多为搏动性痛。 
- 鼻窦炎和牙源性疼痛通常可以根据相关症状(例如,鼻分泌物,发烧,体位性头痛,牙敏感)来区分。 
三叉神经痛的神经系统检查是正常的。 因此,神经系统缺陷(通常是面部感觉丧失)提示三叉神经样疼痛是由另一种疾病引起的(例如,肿瘤,中风,多发性硬化斑块,血管畸形,其他压迫三叉神经或破坏其脑干通路的病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 MRI 检查。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 通常使用抗癫痫药 
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200mg po tid~qid,通常长期有效;起始剂量100mg po bid,每天增加100~200mg直到疼痛被控制(每日最大剂量是1200mg)。
如果服用卡马西平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可尝试以下口服药物中的一种:
- 奥卡西平 
- 拉莫三嗪 
- 加巴喷丁 
- 巴氯芬 
- 苯妥英 
- 阿米替林 
周围神经阻滞可暂时缓解症状。肉毒杆菌毒素可以注射到表皮和真皮之间的疼痛触发点或沿相关神经分支的路径。这种治疗可能有益的,但数据有限。
如果以上治疗无效,可考虑进行其他治疗:神经毁损术,然而这种疗效是暂时性的,而且疗效改善后复发出现的疼痛可能较前更剧烈。缓解疼痛的手术可能会导致面部麻木。也可能导致疼痛性麻木(麻醉苦味);它发生在 4% 的患者在根茎切除术后。
后颅窝去骨瓣手术,置入一小块垫片,以便隔开搏动的血管袢和三叉神经根(这被称作微血管减压术或Jannetta手术)。在伽马刀放射外科手术中,伽马射线聚焦在离开脑干的近端三叉神经;这个过程会中断传递给大脑的疼痛信号。经皮穿刺立体定向穿刺针进行治疗,对三叉神经节(即半月神经节)造成电解性、化学性或气囊压迫性损伤。此外还可以切断半月神经节和脑干的联系纤维。
有时,三叉神经毁损作为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的最后手段。
微血管减压术
| 微血管减压术可缓解影响颅神经的血管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偏侧面肌痉挛,或舌咽神经痛的疼痛症状。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可通过在第五对脑神经(三叉神经)与压迫动脉之间置入海绵以减轻压力(Jannetta 手术)。通常,此手术可以缓解疼痛,但约15%患者会有疼痛复发。 | 
关键点
- 三叉神经痛通常是由颅内动脉压迫引起的。 
- 典型的阵发性,刺痛感,剧痛,有时甚至使人失能的疼痛,通常几乎是特异性的。 
- 用卡马西平治疗,通常长期有效;如果卡马西平无效或有不良反应,可尝试其他药物(如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加巴喷丁、巴氯芬、普瑞巴林)。 
- 如果以上治疗无效,仍有持续剧烈疼痛,可考虑进行微血管减压或神经毁损治疗,但这种疗效是暂时性的,而且疗效改善后复发出现的疼痛可能较前更剧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