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症在约 3% 的足月婴儿和 30% 的 早产儿中发生。大约7%的病例是双侧的。3/4的隐睾在出生后12个月内自发下降(1)。
百分之八十的睾丸未降是在出生时诊断的。其余的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早期诊断的;这些通常由异位的引带附件引起的,在身体快速生长之后就变得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Ghirri P, Ciulli C, Vuerich M, et al.Incidence at birth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ryptorchidism: a study of 10,730 consecutive male infants. J Endocrinol Invest.2002;25(8):709-715.doi:10.1007/BF03345105
隐睾的病理生理
正常情况下,睾丸在妊娠7至8周时开始发育,并一直位于腹股沟内环上方,直至约妊娠28周时,在由致密间充质(引带)引导下开始下降至阴囊。 这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激素(雄激素、苗勒氏管抑制因子)、体格因素(睾丸引带回缩、腹内压)和环境因素(母亲接触雌激素和抗雄激素)。
真正的隐睾症睾丸仍停留在腹股沟管内沿下降路径分布,或较少见于腹腔或腹膜后间隙。异位睾丸是指通过腹股沟外环正常下降,但偏离正常路径而位于异常位置的睾丸(例如:位于耻骨上方、浅表腹股沟囊内、会阴部或大腿内侧)。
隐睾症的并发症
隐睾症的病因
隐睾症的症状和体征
约80%的病例在出生时患侧阴囊空虚;其余病例虽在出生时可触及阴囊内睾丸,但由于异位引带附着限制其随阴囊正常"下降"过程,睾丸会随身体线性生长而出现回缩上移现象。腹股沟疝合并隐睾通常症状不明显,但未闭的腹膜鞘状突往往可被检出(尤其在婴幼儿中更为常见,但异位性未降睾丸患者中检出率较低)。极少数情况下,睾丸未降会因睾丸扭转而突然出现。
隐睾症的诊断
临床评估
有时需要做腹腔镜
极少数情况下,需要行超声或MRI检查
所有的男孩都应该在出生时接受睾丸检查,此后每年评估睾丸的位置和发育情况。
未降睾(隐睾)和异位睾必须与活动度过大(可回缩)的睾丸相鉴别——后者虽位于阴囊内,但可通过提睾反射轻易回缩至腹股沟管内。隐睾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检查时需保持环境温暖、检查者双手温热,并确保患者处于放松状态,以避免刺激睾丸回缩。如果需要,可以将孩子放在青蛙腿位置以更好地检查睾丸。检查前用肥皂润滑孩子的腹股沟或检查员戴手套的手可以帮助减少摩擦并帮助定位睾丸。
对于单侧不可触及睾丸的患者,若已下降的睾丸体积大于预期,则提示存在萎缩性未降睾丸;确诊通常需通过手术探查(一般采用诊断性腹腔镜)以寻找腹腔内睾丸或确认睾丸缺如。然而,如果怀疑睾丸停留在远离腹股沟内环处,应行阴囊或腹股沟探查术。
如果双侧睾丸不可触及,应在新生儿期立即进行评估可能性的性分化障碍(应考虑咨询儿科内分泌科)。如果已经排除性分化障碍,腹腔镜手术往往是必要的,以确定位于腹部的睾丸,然后可能需要施行双侧睾丸固定术。
(另请参阅美国泌尿协会2018年的隐睾的评估和治疗指南。)
治疗隐睾症
外科手术修复
可以扪及睾丸的隐睾可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睾丸还纳入阴囊,固定缝合,同时闭合未闭的鞘状突管。
对于不可触及的隐睾,行腹腔镜手术;如果睾丸存在,将其移动到阴囊内。如果是萎缩性的(通常是产前睾丸扭转的结果),则切除组织。
手术应在足月婴儿 6 个月左右和早产儿 1 岁时进行,因为早期干预可提高生育能力并可能降低癌症风险。 患儿越小,所需下降的距离越短。
活动度大的回缩性睾丸只要精索足够长,睾丸无需牵引也可降入阴囊(当未做提睾反射时),无需处理。到青春期时,随着睾丸体积的增大,回缩更困难,睾丸活动度大的情况会自行缓解。
(另请参阅美国泌尿协会2018年的隐睾的评估和治疗指南。)
关键点
隐睾症在足月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3%,而在早产儿中可高达30%;其中约三分之二的未降睾丸会自行下降。
未降睾丸可能导致生育力下降,并增加睾丸癌(包括已降睾丸)的发病风险。
临床评价通常是足够的;很少需要影像检查。
治疗方法是手术修复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