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是由钩虫(一种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美洲钩虫(美洲钩口线虫)感染引起。症状包括幼虫进入部位的皮疹,感染的早期常伴有腹痛或其他胃肠道症状。晚期可因慢性失血发生缺铁性贫血。在流行区域,钩虫是造成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诊断主要通过在粪便中找到虫卵。治疗方法是使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或双羟萘酸噻嘧啶。
全球钩虫感染人数估计为4.06至4.8亿(1,2)。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都分布于非洲、亚洲及美洲。只有A. duodenale(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分布在中东、北非和南欧。N. americanus(美洲钩口线虫)主要分布在美洲和澳大利亚;它曾经广泛分布于美国南部,现在仍存在于该地区人类粪便处理不卫生的地区。钩虫在加勒比海岛屿和中美洲和南美洲仍然流行。Ancylostoma ceylanicum(锡兰钩虫)(感染狗、猫和仓鼠的一种钩虫)的某些虫株也可在人类肠道中发育成熟。A. ceylanicum感染在亚洲部分地区和一些南太平洋岛屿的居民中已有报道。
钩虫可导致显著的发病率,部分原因是其引起的贫血。据估计,2016 年钩虫相关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为 200 万至 400 万(3).
(参见寄生虫感染。)
参考文献
- 1.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Collaborators.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01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and injuries in 188 countries, 1990-2013: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3. Lancet.2015;386(9995):743-800.doi:10.1016/S0140-6736(15)60692-4 
- 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About Hookworm.Accessed October 18, 2024. 
- 3.Bartsch SM, Hotez PJ, Asti L, et al.The Global Economic and Health Burden of Human Hookworm Infection. PLoS Negl Trop Dis.2016;10(9):e0004922.Published 2016 Sep 8.doi:10.1371/journal.pntd.0004922 
钩虫感染的病理生理
在人类肠道中成熟的钩虫物种具有相似的生命周期。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温暖潮湿的土壤中1~2日就可孵化出杆状蚴,随后在5~10日内经过一次蜕皮转化为细长的丝状蚴。如果环境适宜,蚴虫可以存活3~4周。 当人们赤脚行走或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土壤时,丝状蚴可钻入人的皮肤。
幼虫经由血管到达肺部,穿透肺泡,然后沿支气管树上行至会厌,最后被吞咽。蚴虫吸附于小肠并发育为成虫,长期吸血。成虫的寿命可≥2年。
Image from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lobal Health, Division of Parasitic Diseases and Malaria.
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是否进展为贫血取决于虫负荷以及饮食中可吸收铁的量。
人畜共患病(动物源性)钩虫感染
钩虫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钩虫感染通常是无症状的。然而,幼虫入侵的部位(通常位于足部)可发生短暂的瘙痒性斑丘疹(地痒症)。
大量幼虫通过肺移行有时可引起Löffler综合征,表现为咳嗽、喘息、嗜酸粒细胞增多,有时可出现咯血。
在急性期,位于小肠的成虫可引起上腹部绞痛、纳差、胀气、腹泻和体重减轻。
©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Photo courtesy of Karen McKoy, MD.
慢性、严重的肠道感染可导致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虚弱、心动过速、疲乏和周围性水肿。常伴随轻度嗜酸性细胞增多。在儿童中,慢性失血可能导致严重贫血、心力衰竭和全身水肿,在孕妇中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
当动物钩虫感染人类但未发育成熟时,皮肤幼虫移行症就可能发生。它是由于幼虫在皮肤中游走所致,其特征为皮肤瘙痒、红斑、蛇行状皮肤损伤。在极少数情况下, A. caninum 幼虫到达人体肠道,在那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小肠结肠炎,伴有腹痛和相关症状。虫卵不存在于粪便中。
钩虫感染的诊断
- 粪便显微镜检查 
在新鲜粪便中很易查到由十二指肠钩虫,锡兰钩口线虫和美洲钩虫排出的薄壳椭圆形虫卵。需要经标本浓缩来诊断轻度感染病例。若粪便不冷藏并在数小时内及时检查,虫卵则可孵出幼虫,必须与粪圆线虫的幼虫区别。虽然可以通过分子探针区分感染人类的三种钩虫,但虫卵无法区分,临床实验室也无法做出物种特异性诊断。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常存在于钩虫感染的人中。 在感染前期(即从幼虫侵入到粪便中出现虫卵之间的 5 至 9 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唯一的实验室异常。 钩虫感染是鉴别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尤其是在从卫生条件差的流行地区返回的移民或旅行者中。
应评估营养状况、贫血和铁储备(参见缺铁性贫血的诊断)。
皮肤幼虫移行症的诊断需基于临床表现。粪便中不存在虫卵。
肠钩虫感染的治疗
- 驱虫药 
肠钩虫感染
用驱虫药治疗肠道钩虫感染。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或双羟萘酸噻嘧啶可用于治疗。
妊娠期间应避免使用苯并咪唑类药物,但噻嘧啶被认为是安全的。伊维菌素是一种常见的驱虫药,对肠道钩虫感染无效。
对于严重感染,还应该进行支持治疗和纠正缺铁性贫血。
皮肤游走性幼虫病
皮肤幼虫移行症是一种自限性感染,但症状可持续5-6周。使用阿苯达唑或伊维菌素治疗可以治愈。
钩虫感染的预防
防止不卫生的排便和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土壤(例如,穿鞋子,坐在地上时使用防护措施)对预防钩虫感染是有效的,但在许多流行地区很难实施。
在高危地区,对易感人群每隔3~4个月定期进行大规模驱虫治疗。
发生皮肤幼虫移行症的风险可通过以下方式减少:
-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狗或猫粪便污染的沙子或其他土壤。 
关键点
- 当人们赤脚行走或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土壤时,钩虫幼虫会穿透皮肤。 
- 在人体中,钩虫幼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通过血流移行到肺,穿透肺泡,向上进入到会厌,被吞下,然后在小肠发育成熟。 
- 感染可无症状,但在幼虫穿透的部位可出现痒疹,肺部受累时可引起咳嗽和喘息。 
- 肠道受累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 通过粪便显微镜检查进行诊断。 
- 应用阿苯达唑、甲苯达唑或双羟萘酸噻嘧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