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裂伤

作者:Adam J. Singer, MD, Stony Brook University, Renaissance School of Medicine
Reviewed ByDiane M. Birnbaumer, MD, David Geffen School of Medicine at UCLA
已审核/已修订 修改的 5月 2025
v1109867_zh
看法 进行患者培训

撕裂伤是软组织撕裂,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撕裂伤的原因、组织类型、损伤程度以及周围组织是否存在损伤。症状是撕裂部位疼痛并且经常出血。诊断通常是临床性的;对于更广泛的损伤,可能需要影像学检查。治疗是伤口护理。

由于创伤,撕裂伤最常发生在皮肤和皮下组织,但也可能发生在暴露的粘膜(如牙龈、外阴)或肌肉、肌腱或韧带上。内脏器官(如肠道、心肌)的损伤有时也被称为撕裂伤。本章着重于皮肤和皮下组织撕裂伤。

皮肤裂伤护理:

  • 促进伤口快速愈合

  • 使感染风险最小化

  • 使美容效果最优化

皮肤撕裂伤的生理学机制

受伤后,伤口愈合立即开始,通过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实现止血。炎症启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迁移到损伤部位,清除碎片(包括失活的组织)和病原体(如细菌、真菌)。巨噬细胞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生长。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成分,主要是胶原蛋白,通常在 48 小时内开始,并在约 7 天内达到最大值。 1个月后胶原沉积基本完成,但胶原纤维的强度随着纤维交连缓慢增强。伤口的张力强度在3周时仅为最终强度的约30%,3个月时为80%;强度永远不会达到未受损状态(1)。

外伤后不久,伤口边缘的上皮细胞向伤口移行并跨越伤口。在手术修复的创口(一期愈合)中,12~24 小时内即可形成有效的防护屏障,阻止水分、其他体液及细菌侵入,并在 5 天内逐渐呈现出类似正常表皮的外观。在未修复伤口(如二期愈合),上皮移行时间随缺损大小成比例延长。

皮肤表面由于其天然弹性和下层肌肉形成稳定张力 (见图皮肤张力线示意图)。由于疤痕组织的强度不如邻近的正常皮肤,这些力量倾向于使疤痕变宽,有时在初始伤口充分闭合后,患者会发现外观在美容上不可接受。当伤口走向与皮肤张力垂直时,疤痕很容易变宽。这在新近伤口较多见(或者随后发生的创伤刺激),裂口边缘产生垂直张力较高,而平行方向张力较小。在高张力的伤口上放置深度缓解张力的可吸收缝合线有助于减少表面张力和过度疤痕。

皮肤张力线示意图

每条示意线为张力的走向。 裂口垂直于这些示意线时受到的张力最大,最容易增宽。

疤痕形成后在第8周左右颜色变红并突出皮肤表面。随着胶原纤维重建,疤痕变薄,红色消退。然而有些病人会出现疤痕增生肥厚,变得突起、难看。瘢痕疙瘩是一种增生的疤痕,超出了原始伤口的界限,更可能出现在皮肤较深的患者身上。

影响伤口愈合的最常见因素包括组织缺血、感染或两者兼有(见表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 组织缺血易受感染。

由于循环较差,下肢远端是最易感染不易愈合的部位。而头皮和面部最易愈合。某些药物和疾病也能影响伤口愈合 (2)。

咬伤通常伴有严重细菌污染。

表格
表格

Physiology references

  1. 1.Broughton G 2nd, Janis JE, Attinger CE.Wound healing: an overview. Plast Reconstr Surg.2006;117(7 Suppl):.doi:10.1097/01.prs.0000222562.60260.f9

  2. 2.Khalil H, Cullen M, Chambers H, McGrail M.Medications affecting healing: an evidence-based analysis. Int Wound J.2017;14(6):1340-1345.doi:10.1111/iwj.12809

撕裂伤的评估

撕裂伤的序列评估包括以下方面:

  • 诊断并治疗严重的相关损伤

  • 止血

  • 评估深部结构损伤情况

  • 检测并去除异物

临床医生必须在关注皮肤撕裂伤之前发现并治疗严重损伤。任何创伤患者(见创伤患者处理)都应进行全面评估,优先识别和治疗危及生命的损伤。

对活动性出血的伤口 需在评估前先止血。如果存在多处伤口,应首先处理出血量大的伤口。止血方法最多采用的是直接压迫,如果有可能,抬高出血部位。一般避免用工具夹闭出血的血管,因为有可能会损伤邻近神经。局部应用或注射含有肾上腺素的麻醉剂也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对于持续少量出血,小心、短暂使用近端止血带可以提高手和手指的伤口可视性。止血有助于充分探查伤口,评估相关损伤。

伤口评估应在光线较好的条件下进行。 放大倍数(如用放大镜)可提供帮助,特别是对于近视的检查者。全面伤口评估可能需要探查或进行操作,因此需局部麻醉,但感觉功能检查需在局部麻醉前进行。

合并伤

评估伤口是否损伤深层结构,包括血管、神经、肌腱、韧带、关节和骨骼,以及是否存在异物或体腔穿透(例如腹膜、胸腔)。在伤口检查中遗漏上述并发症是最明显的失误之一。

血管损伤 局部出现缺血迹象,如皮肤苍白、脉细及伤口远端毛细血管再充盈减弱提示有血管损伤(所有与健侧相比)。当割裂伤跨过大动脉区域,或损伤较深且复杂,或源于穿透伤时,即使没有缺血表现,也应怀疑有血管损伤可能。其他血管损伤的征象包括肿块快速扩大、肿块波动感或听诊闻及血管杂音。

神经损伤 伤口远端感觉或运动功能异常提示有神经损伤;主要神经走行部位的割裂伤应高度怀疑伴有神经损伤。检查应包括浅感觉和运动功能。两点辨别觉适用于手和手指受伤;检查者将一张纸弯曲,用纸的两边缘同时接触病人的皮肤,最后确定最小分辨距离(一般为2-3mm)。由于各病人之间定位存在生理差异,检查时将健侧作为正常对照。

肌腱损伤跨越肌腱走行部位的割裂伤者应怀疑伴有肌腱损伤。 完全性肌腱断裂由于拮抗肌群失去对抗力通常会引起体态异形(如跟腱断裂引起垂足,手指屈肌腱断裂引起手指无法自然弯曲)。部分肌腱损伤不出现畸形,可仅有疼痛、相对肌力下降或仅在伤口探查时发现。损伤检查应包括受损区域的活动范围,若受损区域在功能位,受损肌腱有时会回缩,这样在探查伤口时不易看见。现场超声波检查也可能有助于识别肌腱损伤。

骨折可能发生,尤其是遭受钝性外伤或在骨头突出区域。若损伤机制或部位可疑,应拍摄X线片以评估是否存在骨折。

异物有时会存在于伤口中,具体取决于受伤机制。玻璃割伤伤口内较易留存异物,而锋利金属刀具所致割伤则很少留存异物,其他伤口异物风险则视不同情况而定。虽然不是很敏感,但当病人明确主诉伤口内有异物感时,应引起注意。高危伤口出现局限性疼痛或压痛,尤其是活动时(包括主动与被动)疼痛加剧应高度怀疑异物。伤口检查或探查时很难发现较小异物,除非伤口位置表浅且全貌可见。

经验与提示

  • 虽然不是很敏感,但当病人明确主诉伤口内有异物感时,应引起注意。

关节穿透伤关节附近深部外伤或包括有穿透性创伤时应怀疑关节穿透伤。关节 CT 扫描对关节内少量空气高度敏感,这表明关节穿透(1)。 如有疑问,可在无菌条件下向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在相邻伤口内可视化的注射液体确认了关节渗透,并且这样的伤口应该在手术室中由专业人士适当的冲洗。

胸腹腔穿透伤胸腹腔位置所在处发生割裂伤,且伤口的深部无法看清楚时,需考虑是否有胸腹腔穿透伤。不可盲目探查伤口,因为盲探结果不可靠,且可能引起进一步损伤。怀疑胸部撕裂伤的患者一开始需要进行胸部x光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观察3至6小时后再进行一次检查 (2);任何缓慢发展的气胸此时都可检查到。对于腹部割裂伤者,行局部麻醉有助于探查(必要时可沿伤口水平延伸切开)。筋膜穿透伤者应送至医院进行观察,有时需行腹部CT检查鉴别腹腔积血。床旁超声检查也可帮助识别损伤,如气胸、血胸及腹腔积血,特别是在病情不稳定,无法转运行CT检查者。

割裂伤影像学

若因受伤机制、症状表现,或无法检查伤口全部深度而怀疑伤口内存在异物时,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果异物是玻璃或无机物(3) (如石粒、金属碎片),需行X平片;小至1mm的玻璃碎片都能被发现。 普通X线检查很难发现(即使可见较大物体的轮廓,也是因为其导致正常组织发生位移)有机材料异物(如木材碎片、塑料);其他很多检查方法已被用于临床,包括超声、CT和MRI。以上方法都不是100%的敏感,但CT无论是准确性还是实用性都是最佳选择。高度警惕并仔细探查伤口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评估参考文献

  1. 1.Konda SR, Davidovitch RI, Egol KA.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to detect traumatic arthrotomies and identify periarticular wounds not requiring surgical intervention: an improvement over the saline load test.J Orthop Trauma.27(9):498-504, 2013.doi: 10.1097/BOT.0b013e31828219bc

  2. 2.Seamon MJ, Medina CR, Pieri PG, et al.Follow-up after asymptomatic penetrating thoracic injury: 3 hours is enough. J Trauma. 2008;65(3):549-553.doi:10.1097/TA.0b013e31817fa463

  3. 3.Orlinsky M, Bright AA.The utility of routine x-rays in all glass-caused wounds. Am J Emerg Med.2006;24(2):233-236.doi:10.1016/j.ajem.2005.06.008

撕裂伤的治疗

治疗撕裂伤包括

  • 清洗伤口和局部麻醉(顺序可变化)

  • 伤口探查

  • 清创

  • 缝合

对伤口组织的操作尽量轻柔。

清洗伤口:

伤口及其周围皮肤均应进行清洗。 伤口皮下组织相对柔弱,不可使用刺激性制剂(如未稀释聚乙烯吡咯酮碘酒、洗必泰、过氧化氢)或用力擦洗。

消毒时不必祛除伤口附近的毛发,但对毛发密集区域(如头皮)祛除毛发会使操作更为便利。如果需要,可使用电推剪或剪刀祛除毛发,不可用剃须刀;因为剃刀可引起皮肤微创,使表皮病原菌容易侵入,增加感染风险。冲洗伤口前必须夹起和清除毛发,以便完全清除伤口内毛发。眉毛不会被修剪,因为头发皮肤边界是伤口边缘正确对齐所必需的。传统的教导是眉毛可能永远不会长回来或长得不正常。但是,缺乏支持或反驳这一观点的证据 (1)。

虽然创面清洁并非总是伴随疼痛,但有时会先给予局部麻醉;但对于严重污染的创口,最佳做法是在给予局部麻醉前,先用自来水冲洗并配合温和肥皂清洁。可饮用自来水是清洁且无典型伤口病原体的,以这种方式使用似乎不会增加感染风险(2)。然后再用高速水流冲洗伤口,有时也可用多孔海绵擦洗伤口,但应避免使用刷子和粗糙材料。可采用20mL、35mL或50mL注射器配20号针头或静脉注射导管注水冲洗,商用仪器还能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液体溅出。0.9%生理盐水是一种实用的清洗剂,特殊表面活性清洗剂成本较高,且无特别优点。如考虑存在细菌污染(如咬伤、旧伤口、有机碎片),可用稀释至1∶10的聚乙烯吡咯酮碘酒加入0.9%生理盐水中冲洗伤口,这样能产生良好效果,且该浓度不会损伤组织 (3)。冲洗液用量差别较大。需持续冲洗,直到肉眼可见污染物均已清除,这样至少需要100~300mL冲洗液(伤口大者用量更多)。

伤口缝合前用洗必泰混合液和酒精擦洗皮肤,可以减少伤口附近体表的菌群,但消毒液不可进入伤口内。

局部麻醉

一般使用注射型局麻药。在某些病例选择局部麻醉颇为有益,尤其对于面部和头皮部位伤口以及局部使用黏合剂黏合伤口时。

常用注射剂有:0.5%、1%、2%利多卡因;0.25%、0.5%布比卡因。两者均为酰胺类局麻药。酯类麻醉药有普鲁卡因、丁卡因和苯佐卡因。2岁以下儿童应避免使用苯佐卡因,以避免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风险。其中利多卡因最常用。 布比卡因起效略慢(数分钟或立即起效),且持续时间较长(2~4h vs 30~60min)。

利多卡因或布比卡因的作用时间可以通过加入1:10万的肾上腺素(每10毫升局部麻醉剂0.1毫克)来延长,肾上腺素是一种血管收缩剂,并且有帮助在大量出血的伤口止血的额外潜在益处。 由于肾上腺素会破坏伤口血管(从而破坏防御功能),因此只用于血管丰富的创口(如面部、头皮)。尽管传统教学主张避免在身体远端部位(如鼻、耳、手指、阴茎)使用肾上腺素以防止组织缺血,但在远端部位使用的并发症很少见,且在当前临床实践中这种使用被认为是安全的(4)。

利多卡因的最大剂量为3~5mg/kg(1%溶液=1g/100mL=10mg/mL),布比卡因为2.5mg/kg。与肾上腺素合用可使利多卡因的最大剂量上升至7mg/kg,布比卡因至3.5mg/kg。

局部麻醉药的潜在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荨麻疹 以及偶尔的严重过敏反应)。典型过敏反应很少见,尤其是酰胺类麻醉药;许多病例不良事件报道有焦虑和迷走反应。此外导致过敏的物质通常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后者是不同剂量麻醉药瓶内药物保存剂。如能明确过敏原,则可换用另一类药物(如用酯类药物替代酰胺类药物)。也可先皮内给予0.1mL不含保存剂的试验剂量利多卡因(独立小瓶剂量);如30分钟无反应,则该药可以使用。

临床医生应避免将含有肾上腺素的局部麻醉剂直接注射到血管中,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例如高血压、心律失常)。为防止血管内注射,临床医生应将针插入,然后抽吸(拉回注射器的柱塞)。如果看到注射器中有血,应将针头取出并插入另一个位置。如果看不到血,可以注射麻醉剂。

推荐减轻注射疼痛的方法有:

  • 使用小注射针(27号最佳,25号尚可,30号可能太软)

  • 缓慢注射

  • 采用皮下注射,而不是皮内注射

  • 用8.4%碳酸氢钠缓冲利多卡因(5),将pH值从4.2提高到7.4(例如,利多卡因与碳酸氢钠的比例范围为3:1至9:1)。(注:缓冲会降低多剂量利多卡因溶液的保存期限,且对布比卡因的缓冲效果较差。)

  • 将麻醉液加温至身体温度

  • 表面麻醉剂对伤口预处理

  • 用冰短暂冷却伤口边缘

区域神经阻滞有时优于伤口局部注射。 神经阻滞较注射麻醉较少导致伤口边缘变形,这对需要精确对合的伤口更有利(如唇红部边缘割裂伤时用眶下神经阻滞),或伤口太小无法注射麻醉时需使用神经阻滞(如手指割裂伤时使用指神经阻滞)。大面积麻醉无需用到中毒剂量麻药。神经阻滞的缺点包括麻醉起效较慢,有时第一次注射效果不完全。

神经阻滞程序
如何行颏神经阻滞
如何行颏神经阻滞

Procedure demonstrated by Scott Solow, DDS, Pediatric Dentistry and Orthodontics.Filmed on location at Pediatric Dentistry and Orthodontics Medical Arts Building, Philadelphia, PA.

使用 表面麻醉 可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对于儿童和有恐惧感的成人,可以在注射局部麻醉剂之前考虑使用。最常用的有麻醉复合制剂LET:含2%~4%利多卡因,1:1000或1∶2000肾上腺素和0.5%~2%丁卡因。用足够长的棉签(或棉球)浸泡于数毫升麻醉溶液后敷于伤口内30分钟通常可提供足够的麻醉效果,无需额外注射局部麻醉剂。在表面麻醉剂起效后,可通过部分麻醉的伤口边缘补充注射局部麻醉药,此过程通常疼痛感极轻。

伤口探查

对伤口进行全面探查,寻找是否存在异物或肌腱损伤。最好用钝头镊探查分辨异物,感觉像触及到某个单独物体和听到玻璃或金属特征声音时提示有异物。 偶尔遇到污染的穿刺伤(如近掌指关节处被人咬伤)需扩大伤口,便于充分探查和清洗。伤口较深且临近大动脉时,需由外科医生在手术室内进行探查。

清创

清创需使用手术刀或剪刀(或两者皆需要)清除坏死、失活组织(如基底小且无血管供应),或附着在伤口的污染物(如油脂,油漆)。应切除被浸渍和粗糙的伤口边缘,通常切除1-2mm为宜。另外,不可用刀剪将不规则伤口修剪成平直形状。有时需对成角的伤口边缘进行修剪,使其垂直对合良好。

闭合伤口

是否使用缝线或其他方法(如缝合钉、皮肤粘合剂)来闭合伤口,取决于伤口的位置、受伤时间、原因、污染程度,以及患者发生伤口感染或伤口愈合不良的风险因素。

大多数伤口可以立刻闭合(Ⅰ期闭合)。Ⅰ期闭合一般适合于发生时间 < 6~8h内无感染和相对无污染伤口(面部和头皮伤口为<12~24h内),尽管尚无明确证据支持特定的时间限制(6)。

另外一些伤口可在数天后闭合(延迟Ⅰ期闭合)。延迟1期闭合适用于伤口时间过长特别是已出现伤口感染征象、任何有严重污染的伤口,特别是伤口内可见有机物碎片。对于存在伤口预后不佳高危因素的病人,延迟I期闭合应用指征应放宽。

在初始处理伤口时,麻醉,探查、清创适用于所有伤口,处理后用生理盐水浸润的湿纱布轻轻地覆盖于表面。在关闭伤口前的3~5天至少每天换药一次。如果无感染征象,伤口可按标准手术闭合。 最初松弛地闭合伤口是无效且不适当的,因为即使这样伤口边缘12~24小时也会闭合。

某些伤口不应闭合。这些损伤包括:

材料和方法

缝合是传统修补伤口的方法,但金属U形钉、橡皮膏带和液体皮肤黏合剂也已用于某些伤口,主要是张力小的线性割裂伤。无论使用何种材料,伤口的初始处理原则是相同的。处理伤口时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是草率探查和不作清创,因为非侵入性关闭伤口不需要局麻。

U形钉是一种快速方便的技术,而且因为遗留在皮肤的异物很少,因此与缝合相比感染机会少。然而U形钉主要适用于直线形平整的切割伤,且伤口区域张力不能太高。伤口边缘对合不整齐是最常见的错误(有时引起伤口皮缘重叠)。订书钉不应该用在脸上,因为可能会增加疤痕的形成。此外,与使用不可吸收缝线一样,患者必须在几天后复诊,请医生拆除缝合钉。

局部皮肤黏合剂常包含氰基丙烯酸辛酯和(或)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或两者都有。黏合剂在1分钟内凝固,其强度高、无毒且防水,形成微生物屏障,有些还有抗菌作用。然而,不应将粘合剂放入伤口,因为它会阻碍伤口愈合。伤口感染极少见,伤口恢复后外观良好。

黏合剂最适用于单纯性规则的割裂伤,不适宜用于张力性伤口,除非通过深层真皮缝合和(或)制动可减轻张力。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行清创、深部真皮缝合或探查的伤口,黏合剂具有减少疼痛和缩短治疗时间等优点。患者也不需要随访并拆除U形钉。长形撕裂伤使用黏合剂时需要2人操作,1人用皮肤带固定对合创口皮肤,1人施加黏合剂。制造商推荐只黏合1层即可。黏合剂一般在1周左右自然脱落。黏合剂过多或应用不当时可用凡士林将多余部分清除,非眼部或开放性伤口也可用丙酮进行清除。

橡皮膏带是最快的修复方法,感染率极低。对不受张力影响的伤口较为有效。 难以应用于松弛组织(如手背),因为容易发生伤口边缘翻转。橡皮膏带不适合用于多毛部位。橡皮膏带最适合用于被固定肢体的割裂伤口(避免拆线)。也可在缝线和U形钉拆除后起到加固伤口作用。使用前须使皮肤干燥。许多医师也使用树脂酊剂来促进伤口黏合。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水泡的形成。橡皮膏带最终可由病人自行祛除或自然掉落。一些包含锁定机制的先进胶条是有用的,特别是对于轻度至中度紧张程度的撕裂伤。

对于以下类型的伤口,缝合 是最好的选择

  • 不规则、大量出血伤口或复合割裂伤口

  • 皮肤松弛部位的伤口

  • 张力性伤口

  • 需要深部真皮缝合的伤口

由于缝合线可以作为细菌的进入点,并且皮肤下有大量的异物,因此缝合线在用于闭合裂伤的材料中感染率最高。缝合线分为单纤丝和编织线,可吸收线与非吸收线。其特点和用途各异 (见表缝合材料);通常,可吸收线用于皮下缝合,非吸收线用于皮肤缝合。使用快速吸收的可吸收经皮缝合线,效果与使用非吸收线相差无几。当患者不愿意日后拆线时也可考虑使用快速可吸收线,如儿童或可能无法随访拆线的患者。编织线组织异物反应性高,因此感染率略高于单纤丝,但其线质较柔软易于操作,打结可靠性较好。可使用含有抗菌成分(如三氯苯氧氯酚)的可吸收缝线,其能有助于减少伤口感染。

表格
表格

创伤缝合技术

总体目标为:

  • 紧密对合皮肤边缘

  • 外翻伤口边缘

  • 清除死腔

  • 尽量使每针缝线的张力降至最低,从而降低伤口张力

  • 最大限度减少异物量

降低伤口张力和减少缝线包埋(如深层皮肤缝合)的相对重要性随伤口部位不同而各异。例如面部伤口美观非常重要,因为面部血供好,因此感染风险低,因此,对于裂开的伤口,应行深层皮肤缝合来降低伤口张力、提高整形效果;且即使使用深层缝合,感染风险也较低。 相反对于血供较差、对美容整形效果要求不高的部位,一般不需要深层皮肤缝合。

缝合可以采用单针缝合打结(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不间断缝合)。缝线可完全被埋在皮肤下层(皮内或深层皮肤缝合),或进出于皮肤两侧并在外侧打结(经皮缝合)。

皮下间断缝合

缝线入口和出口都在伤口基底部,尽量使线结深埋。

如果伤口较宽,应先进行深层皮肤缝合 (见图简单的深层皮肤缝合),使表皮间距变窄,然后行经皮缝合。对于面部伤口,伤口宽度>5~10mm者最好能先行深层皮肤缝合(鼻和眼睑例外);身体其他部位标准可放宽。 间断缝合最常使用的是4-0或5-0(数字越小线越粗,张力越大)可吸收线(如羟乙酸乳酸聚酯、聚己内酰胺纤维 25)。线结应置于伤口基底部以避免在皮肤表面触及结块,但线拮不可拉得过紧。有时使用连续缝合(表皮下),特别用于整形缝合。

简单经皮缝合

缝线起始并终止于伤口边缘对应皮肤处。A、B点深度相同。缝线在伤口深部距创缘较远。应该将伤口深部(而非皮肤表面)宽度扩大来翻转皮缘。

表皮缝合通常采用简单间断缝合(见图简单经皮缝合),使用不可吸收的单股缝线(例如尼龙线、聚丙烯线)。缝线型号取决于伤口位置。

  • 大关节和头皮伤口用3-0/4-0缝线。

  • 面部伤口用5-0或6-0缝线。

  • 手部伤口用5-0号缝合线。

  • 其他部位的多数伤口,4-0或5-0号缝线均可使用。

缝合型号随预期的伤口动态和静态张力不同而有细微变化(如面部撕裂伤由于频繁运动和张力较高,需要用5-0缝线)。

缝针的深度以宽度值为参考,每针之间的距离以进针口至伤口边缘距离值为参考 (见图缝合间距)。小针距缝合用于对美观要求较高的伤口修复和菲薄组织修复(针孔与伤口边缘间距一般为1~3mm)。其他伤口缝合则采用宽针距,具体宽度视缝合组织的厚度而定。应该将伤口深部(而非皮肤表面)宽度扩大来翻转皮缘。当手掌完全向下与皮肤成90°进针和稍微离开皮缘一点进针更容易使伤口边缘外翻。

缝合间距

每针缝线之间的间距与进针口至伤口边缘之间的距离相等。进针口与出针口与伤口边缘的距离应相等。

垂直褥式缝合 (见图垂直褥式缝合)有时用于代替皮肤张力不高时所用的多层缝合,也有利于疏松组织伤口边缘适当外翻。连续缝合 (见图连续缝合)缝合速度比间断缝合快,可用于对线良好的伤口。

垂直褥式缝合

第一针与大间断缝合相同,但不立即结扎,再行一小间断缝合,方向与第一针相反,出针终止于第一针进针的同侧。将两端的线头收紧,使伤口边缘密闭(或接近密闭)对合。A和B,C和D应分别在相同的深度,这样可使垂直对合良好。

连续缝合

缝线开始于伤口的一端。剪去无针端后继续缝合;皮下缝线的进针方向与伤口垂直,交叉处约呈65°角。缝线应均匀间隔并在缝好后紧贴,最后一条缝线除外,缝线留成一个环;这个环系在针头上。

所有患者表皮的缝合根据自然皮肤标志(如皮肤返褶、皱褶、唇线)进行精确排列对合。同样,垂直对合对防止创面高低不平也很重要。已证实,缝合后出现皮肤锯齿状或香肠状连接者提示伤口张力过高。这些伤口必须重新缝合,并加做深层皮肤缝合和(或)经皮缝合。当创面边缘倾斜时,应调整缝合技术实现对线良好。如边缘进行清创修整或两侧缝合口大小有所不同。

缝合后治疗

必要时进行破伤风免疫(见表常规伤口处理中的破伤风预防)。

每天应用局部抗生素软膏(如杆菌肽、杆菌肽/新霉素/多粘菌素);它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并有助于保持湿润的伤口环境,从而优化愈合。不可将软膏敷于组织黏合剂和橡皮膏带的表面。

全身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一般不推荐使用,除非下述情况:

  • 四肢末梢咬伤

  • 人咬伤

  • 伴有肌腱、骨骼或关节损伤

  • 口腔内可能的割裂伤

  • 严重污染的伤口

如果有指征,应尽早使用抗生素,首剂应静脉给药。

伤口制动,因伤口区域过度运动会影响愈合。关节附近的伤口应该夹板固定制动。Bulky套用于手和手指制动。 缝合后第一个48小时内,如果病情允许,伤口应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吊带有助于协助保持上肢远端伤口于某一高度。下肢远端割裂伤(轻伤者除外)患者数天内应禁止行走(如,使用拐杖);抬高脚和限制行走可能有利于伤口愈合。

伤口护理必须仔细。伤口需保持清洁、干燥,一般选用非黏性、细菌不能通过的敷料。伤口闭合装置撤除前每天应使用抗菌软膏。病人可以自己检查小伤口和清洁伤口。对于复杂伤口和病人无法自行检查的伤口,医师应尽早亲自检查。12小时后,愈合良好的伤口可用水或肥皂水轻柔清除残留分泌物。可以简单冲淋,但不宜长时间浸泡。

伤口感染很少发生;伤口闭合12小时后疼痛持续增加通常是最早的表现,初期体征为红斑超过伤口边缘约0.5cm,肿胀、压痛和发热。后期可能出现发热、伤口化脓和上行性淋巴结炎。开始使用对皮肤菌群有效的全身抗生素(例如,第一代头孢菌素)或,对于口腔内感染,通常使用青霉素。受伤 > 5~7d后出现感染提示伤口内存在异物。

缝合材料拆除时间依据伤口位置而定(除外组织黏合剂)。为防止交叉线痕和针孔遗痕,面部伤口一般为3~5d拆线;也有医生加用橡皮膏继续对伤口进行加固数天。躯干和上肢的缝线或U形钉于7~10d后拆除。手掌和手指以及肘、膝等伸侧面和膝以下肢体部位则于10~12d后拆线。

治疗参考文献

  1. 1.White T, Mellick LB.Debunking medical myths: the eyebrow shaving myth.Emerg Med Open J.2015; 1(2): 31-33

  2. 2.Fernandez R, Green HL, Griffiths R, et al.Water for wound cleansing.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2;9(9):CD003861.Published 2022 Sep 14.doi:10.1002/14651858.CD003861.pub4

  3. 3.Meehan JP.Dilute Povidone-Iodine Irrigation: The Science of Molecular Iodine (I2) Kinetics and Its Antimicrobial Activity. J Am Acad Orthop Surg.2025;33(2):65-73.doi:10.5435/JAAOS-D-24-00471

  4. 4.Arp AS, Multani JK, Yen RW, et al.The Anesthetic Effects of Lidocaine with Epinephrine in Digital Nerve Blocks: A Systematic Review. J Am Podiatr Med Assoc.2023;113(4):21-066.doi:10.7547/21-066

  5. 5.Cepeda MS, Tzortzopoulou A, Thackrey M, et al.Adjusting the pH of lidocaine for reducing pain on inject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12):CD006581.Published 2010 Dec 8.doi:10.1002/14651858.CD006581.pub2

  6. 6.Eliya-Masamba MC, Banda GW.Primary closure versus delayed closure for non bite traumatic wounds within 24 hours post injury.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2013(10):CD008574.Published 2013 Oct 22.doi:10.1002/14651858.CD008574.pub3

quizzes_lightbulb_red
Test your KnowledgeTake a Quiz!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