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治疗目的是缓解不适,阻止血栓形成,逆转缺血,限制梗死面积,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和治疗并发症。ACS属于急症,快速诊断和治疗极大影响预后。治疗与诊断应同时进行。治疗包括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纤溶疗法)和药物治疗,以治疗 ACS 和潜在的冠状动脉疾病。
CS药物治疗取决于分型,
-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两者同时应用(如未给予溶栓治 疗,可用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替代氯吡格雷) 
- beta-受体阻滞剂 
-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有高危病变(如高血栓负担,无回流)的患者,可考虑给予GPⅡb/Ⅲa拮抗剂 
- 肝素(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比伐卢定(尤其对高出血风险的STEMI患者) 
- 静脉注射硝酸甘油(除非是低危、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 
- 未及时接受PCI的STEMI患者可选择溶栓治疗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抑制剂(尽早) 
- 他汀类药物 
应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可阻止血栓形成。 通常还加用抗心肌缺血药物(如beta阻滞剂、静脉用硝酸甘油),特别是存在胸痛或高血压时(见表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药物)。
如果不能立即进行直接PCI,但会加重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的预后,则应在STEMI非禁忌症的情况下使用纤溶药物。
硝酸甘油,有时也采用吗啡治疗胸痛。硝酸甘油优于吗啡,后者应谨慎使用(例如,如果患者对硝酸甘油有禁忌症,或者尽管使用硝酸甘油仍处于疼痛状态)。硝酸甘油开始可舌下含服,如需要随后再持续静脉滴注。吗啡2-4mg静脉注射,必要时每15分钟重复一次,非常有效,但可能会抑制呼吸、减弱心肌收缩力,而且它是一种强效的静脉扩张剂。证据还表明吗啡会干扰某些P2Y12受体抑制剂。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表明,吗啡可能会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1, 2)。 由吗啡引起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常可通过迅速抬高下肢来缓解。
绝大多数患者在到达急诊室时血压是正常的或轻度升高,随后几小时内血压逐渐下降。持续血压升高需要使用降压药物,首选静脉用硝酸甘油,它可降低血压,同时可减轻心脏负荷。严重的低血压或其他休克 征象为不详预兆,必须积极进行静脉补液,有时需要使用血管加压药物。
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药物*
| 药物治疗 | 剂量 | 用途 | 
|---|---|---|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 | ||
| 贝那普利 卡托普利 依那普利 福辛普利 赖诺普利 莫西普利 培哚普利 喹那普利 雷米普利 群多普利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所有冠心病患者,特别是有大面积心梗、肾功能不全、心衰、高血压或糖尿病者; 禁忌证包括低血压、高钾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怀孕和已知对本类药过敏。 | 
|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s) | ||
| 坎地沙坦 依普沙坦 厄贝沙坦 洛沙坦 奥美沙坦 替米沙坦 缬沙坦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不能耐受ACEI(如咳嗽)患者的一种有效替代,目前不是心梗的一线治疗; 禁忌证包括低血压、高钾血症、双侧肾动脉狭窄、怀孕和已知对本类药过敏。 | 
| 抗凝剂:直接作用的口服抗凝剂‡ | ||
| 阿哌沙班 | 5mg po bid | 可能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长期有效 | 
| 达比加群 | 每天两次口服 150mg(对于同时服用 P2Y12 抑制剂的患者,每天两次口服 110~150 mg) | |
| 依杜沙班 | 60mg,口服,1次/日 | |
| 利伐沙班 | 每天口服 20 mg(对于同时服用 P2Y12 抑制剂的患者,每天口服 15 mg) | |
| 抗凝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 ||
| 阿加曲班 | 350mcg/kg(负荷量静脉推注),然后25mcg/(kg•min)静脉滴注 | 作为肝素的替代药物,用于有已知或疑似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的ACS患者 | 
| 比伐卢定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抗凝剂,Ⅹa因子抑制剂 | ||
| 磺达肝葵钠 | 每 24 小时皮下注射 2.5 毫克 | 作为肝素的替代药物,用于有已知或疑似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的ACS患者 | 
| 抗凝剂:低分子量 肝素 | ||
| 达肝素钠 依诺肝素¶ 亭扎肝素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年龄<75岁、接受替奈普酶治疗的患者; 几乎所有STEMI患者作为普通肝素的替代(除非有PCI指征且能够在<90min内进行); | 
| 抗凝剂:未分级 肝素 | ||
| 普通肝素 | 不稳定型心绞痛或 NSTEMI 患者:60-70 单位/千克静脉注射(最大剂量 5000 单位;快速推注),随后以 12-15 单位/千克/小时(最大剂量 1000 单位/小时)持续 48 小时或直至 PCI 完成 STEMI患者:静脉注射60单位/kg(最高4000单位;当阿替普酶、瑞替普酶或替奈替普酶开始时给予大剂量(bolus),然后12单位/kg/小时(最大1000单位/小时),持续48小时或直到PCI完成 | 不稳定型心绞痛或NSTEMI患者,作为依诺肝素的替代; 接受急诊冠脉造影剂PCI术的STEMI患者或年龄>75岁使用替奈普酶的患者 | 
| 抗凝剂:维生素 K 抑制剂 | ||
| 华法林 | 根据INR调整口服剂量,目标值2~3 | 建议用于全身性血栓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即房颤,机械心脏瓣膜, 静脉血栓栓塞, 高凝性疾病,LV血栓) 如果出血风险低,对STEMI和前壁运动失能或反向运动患者的一级预防可能有效 对无症状性附壁血栓患者使用合理 | 
| 抗血小板药 | ||
| 阿司匹林 | 对稳定型心绞痛†:75mg或81mg,口服,1次/日(肠溶片);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到达急诊室时160~325mg,嚼服(非肠溶片),住院期间81mg§,口服,1次/日,并在出院后长期服用 | 为了所有 CAD 患者除非 阿司匹林 不耐受或禁忌;长期使用 | 
| 氯吡格雷 | 75mg,口服,1次/日 对接受PCI病人:立即予300~600mg,然后75mg,口服,1次/日,持续1~12个月 | 与阿司匹林合用或单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 对于选择性PCI,裸金属支架需维持治疗至少1个月,药物洗脱支架需维持至少6~12个月 对于ACS,建议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12个月(通常使用阿司匹林)(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支架) | 
| 普拉格雷 | PCI 前口服 60 毫克,然后每天口服 10 毫克,持续 1-12 个月 | 仅用于接受PCI的ACS患者, 不能与溶栓治疗合用 | 
| 替格瑞洛 | 对于接受 PCI 的患者: 术前口服 180 毫克,然后每天口服 90 毫克,持续 1-12 个月 | — | 
| 噻氯匹定 | 每天两次口服 250 毫克,持续 1-12 个月 | 由于存在粒细胞减少风险,很少常规应用,使用时必须定期检测白细胞计数 | 
| beta受体阻断剂 | ||
| 阿替洛尔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所有ACS患者特别是高危患者,除非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均应长期应用 静脉beta阻滞剂可用于常规治疗下仍有进行性胸痛、持续心动过速或存在高血压的UA/MI患者。对于低血压及其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征象的患者,用药需谨慎。 | 
| 比索洛尔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卡维地洛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美托洛尔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钙通道阻滞剂 | ||
| 氨氯地平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应用硝酸酯类药物症状仍持续存在或对硝酸酯类药物不耐受 | 
| 地尔硫䓬(缓释剂)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非洛地平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硝苯地平(缓释剂)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维拉帕米(缓释剂)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 | ||
| Abciximab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某些ACS患者,尤其是正接受PCI支架置入者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或NSTEMI、血栓负担大的高危患者 治疗于PCI手术期间开始,持续6~24h | 
| 依替巴肽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替罗非班 | 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 |
| 硝酸酯类:短效 | ||
|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剂或气雾剂) | 0.3-0.6mg,每4-5分钟,最多3次 | 所有需要立即缓解胸痛的病人,根据需要应用 | 
| 硝酸甘油持续静滴 | 以5mcg/min开始,每数分钟增加2.5-5.0mcg;直至出现所需疗效 | 部分ACS患者 在第一个24~48小时,伴有心力衰竭(除非存在低血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持续性心绞痛或高血压(血压下降10~20mmHg但收缩压不<80~90mmHg) 更长时间应用于复发性心绞痛或持续性肺淤血患者 | 
| 硝酸酯类:长效 | ||
| 二硝酸异山梨酯 | 10~20mg,口服,3次/日;可增加至40mg,3次/日 | 不稳定型心绞痛、持续严重心绞痛以及beta阻滞剂滴定至最大剂量仍有心绞痛的患者; 建议保持 8-10 小时(通常在夜间)的无硝酸盐期以避免耐受(特定药物建议不同的无硝酸盐期持续时间) | 
| 二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剂) | 40~80mg,口服,2次/日(通常在8am和2pm给药) | |
| 单硝酸异山梨酯 | 20mg,口服,2次/日,第一剂与第二剂之间间隔7小时 | |
|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剂) | 30mg或60mg,1次/日,可增加至120mg,个别增加至240mg | |
| 硝酸甘油贴片 | 在上午6-9时给药,0.2-0.8 mg/h,12-14小时后去除以免产生耐药性 | |
| 硝酸甘油膏剂2%配方(15mg/2.5cm) | 1.25cm平均涂于躯干上部或上臂,每6-8小时,其上覆以塑料膜,如耐受可加至7.5cm,每天去除8-12小时以免产生耐药性 | |
| 阿片类 | ||
| 吗啡 | 2-4mg静脉注射,根据需要重复 | 应谨慎使用吗啡(例如,如果硝酸甘油有使用禁忌,或者尽管已使用最大剂量的硝酸甘油,患者仍有症状),因其可能导致死亡率增加以及P2Y12受体抑制剂活性减弱 | 
| PCSK-9抑制剂 | ||
| Alirocumab(一种PCSK9抑制剂) | 初始剂量:75 mg 皮下注射,每 2 周一次或 300 mg 每 4 周一次皮下注射 | 对于未达到目标 LDL-C 水平的患者,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脂疗法(如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联合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 Evolocumab(一种PCSK9抑制剂) | 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初始剂量:140mg皮下注射,每2周1次,或420mg皮下注射,1次/月 | 对于未达到目标 LDL-C 水平的患者,单独使用或与其他降脂疗法(如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联合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 
| 他汀类药物(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 ||
| 阿托伐他汀 氟伐他汀 洛伐他汀 普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辛伐他汀 | 变量†(见 血脂异常) | 冠心病患者应给予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 | 
| 其他药物 | ||
| 伊伐布雷定(Ivabradine) | 5mg,口服,2次/日,可加量至7.5mg,2次/日 | 抑制窦房结 对于具有正常窦性节律、不能使用beta阻滞剂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用于症状改善; 对于使用beta阻滞剂心率仍大于60次/分的患者,与beta阻滞剂联合应用 | 
| 雷诺嗪(Ranolazine) | 500mg,口服,2次/日,可加量至1000mg,2次/日 | 其他抗心绞痛药物无法缓解心绞痛症状的患者 | 
| *根据现有的冠状动脉疾病类型,临床医生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药物组合。 | ||
| † 请参阅制造商的处方信息或药物信息数据库以获取具体的剂量信息。 | ||
| ‡ 根据患者特定风险因素,有时会使用较低剂量的直接作用口服抗凝剂。 | ||
| §更高剂量的阿司匹林不能提供更多的保护,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危险。 | ||
| ¶在低分子量肝素(LMWHs)中,优先用依诺肝素。 | ||
| ACS=急性冠脉综合征;BP=血压;CABG=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D=冠心病;HMG=羟甲基戊二酰;印度卢比=国际标准化比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左心室;MI =心肌梗死;NSTEMI=非st段抬高MI;PCI=经皮介入治疗;STEMI = st段抬高MI。 | ||
参考文献
- 1.Meine TJ, Roe MT, Chen AY, et al: Association of intravenous morphine use and outcome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results from the CRUSADE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Am Heart J 149(6):1043-1049, 2005.doi 10.1016/j.ahj.2005.02.010 
- 2.Kubica J, Adamski P, Ostrowska M, et al: Morphine delays and attenuates ticagrelor exposure and action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IMPRESSION trial.Eur Heart J 37(3):245–252, 2016.doi: 10.1093/eurheartj/ehv547 
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噻氯匹定和糖蛋白(GP)Ⅱb/Ⅲa抑制剂。 若无禁忌证(如,危及生命的活动性出血),所有患者入院时都应接受阿司匹林(非肠溶片)160~325mg,以后 81mg每天一次。吞服前首剂嚼碎可加快吸收。阿司匹林可降低短期和长期死亡风险(1)。
如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给予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或噻氯匹定250mg每天2次。氯吡格雷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噻氯匹定成为常规用药,因为噻氯匹定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必须定期监测白细胞计数 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噻氯匹定。
不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
对于不可能或不被推荐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至少12个月。总体来说,抗血小板药物的剂量和持续时间是平衡冠脉血栓和出血风险确定。
进行血运重建的患者:
接受PCI的患者,给予负荷剂量(一次口服氯吡格雷300~600mg,或普拉格雷60mg,或替格瑞洛180mg)可改善预后(1)。
一些临床医师在PCI过程中对所有具有较大血栓负荷的高危患者(如心脏标志物显著升高、TIMI风险评分≥4或经充分药物治疗症状仍持续的患者)均给予GPⅡb/Ⅲa抑制剂治疗。 GPⅡb/Ⅲa抑制剂应持续应用6~24小时,静脉滴注结束之前进行血管造影。GPⅡb/Ⅲa抑制剂不推荐用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 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具有等同疗效,可以结合其他相关因素(如费用、可获得性和熟悉程度)进行选择。
对于接受支架植入血运重建的患者,阿司匹林应长期服用。 植入金属裸支架患者应服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一次,或普拉格雷10mg每天一次,或替格瑞洛90mg 每天两次,至少一个月。ACS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延长,且至少12个月的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对其有益。
抗血小板药物参考
- 1.Lawton JS, Tamis-Holland JE, Bangalore S, et al: 2021 ACC/AHA/SCAI guideline for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a report of the ACC/AHA Joint Committe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 Am Coll Cardiol 79(2):e21–e129, 2022. doi: 10.1016/j.jacc.2021.09.006 
抗凝药物
除非有禁忌证(如活动性出血或计划应用链激酶或复合纤溶酶链激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LMWH)或普通肝素。药物的选择取决于是否需要进行血运重建,以及其他因素,如患者特征、费用和当地实践。
全身性栓塞高危患者(例如, CHA2DS2VASc评分的房颤 ≥2)还需要长期使用口服抗凝剂治疗(如华法林,达比加群,阿哌沙班,利伐沙班)。 症状缓解或PCI治疗48小时后应开始改用口服抗凝药物。
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的应用更复杂,因它需要频繁(每6小时)调整剂量,以达到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为对照值的 1.5-2倍。对于接受血管造影的患者,应作进一步剂量调整,同时应用GPⅡb/Ⅲa抑制剂者,活化的凝血时间(ACT)应达到200~250秒;未应用 GPⅡb/Ⅲa抑制剂者,ACT 应达到250~300秒。如果出现插管后出血,普通肝素作用时间短,并可逆转(迅速停止肝素输注并给予硫酸鱼精蛋白)。
低分子肝素
LMWH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根据体重调整给药剂量,不需要监测aPTT和剂量滴定,出现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的风险更低。相对于普通肝素,LMWH对ACS患者预后有更多的益处。在 LMWH中,依诺肝素似乎优于达肝素或那屈肝素,但依诺肝素对于年龄>75岁的STEMI患者具有更高的出血风险,其抗凝作用也不能完全被鱼精蛋白所逆转。
肝素选择
基于以上综合考虑,许多指南推荐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或NSTEMI和年龄<75岁未接受PCI的STEMI 患者,LMWH(如依诺肝素)优于普通肝素。
相比之下,接受急诊PCI过程中(如推至导管室的急性STEMI患者)、24小时内需接受CABG 时、患者为出血并发症高危(如最近6个月内有消化道出血史)或肌酐清除率<30mL/min时,推荐使用普通肝素。
对于接受PCI的患者,由于接受支架植入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术后缺血事件风险降低,除非是血栓栓塞事件高危(如有大面积前壁MI、已知左室血栓形成、房颤患者),不再推荐术后应用肝素。 对于未接受PCI的患者,肝素应持续用至48小时(如症状持续存在需用更长时间)。
肝素替代物
由于肝素应用本身的缺陷(包括出血并发症、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以及普通肝素,需要剂量调整),我们需要寻求更好的抗凝药。
直接凝血酶抑制比伐卢定和阿加曲班,严重出血发生率更低,并可改善预后,尤其对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水蛭素,另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似乎比其他药物有更高的出血风险)。比伐卢定是未分级的可接受替代品 肝素 对于接受 PCI 且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因子Xa抑制剂磺达肝癸可降低接受PCI治疗的非STEMI患者的死亡率和再梗死,且不增加出血,但与未分离的肝素在STEMI患者(1)中没有明显的益处。尽管目前不推荐常规使用这些替代抗凝剂,但对于已知或疑似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病史的患者,应使用它们代替普通肝素或LMWH。
对于因其他原因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例如, 心房颤动),直接作用口服抗凝剂(阿哌沙班、达比加群、依度沙班、利伐沙班)比华法林更适合长期使用,除非存在禁忌症。对于大多数需要抗凝治疗的患者,在干预后继续进行口服抗凝药物、P2Y12 抑制剂和阿司匹林的三联疗法治疗 1 周至 1 个月,然后患者继续接受口服抗凝药物和 P2Y12 抑制剂治疗 6 个月至 1 年。还可以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和硝酸盐来降低冠状动脉痉挛的风险。
抗凝剂参考文献
- 1.Yusuf S, Mehta SR, Chrolavicius S, et al.Effects of fondaparinux on mortality and re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OASIS-6 randomized trial. JAMA 2006;295(13):1519-1530.doi:10.1001/jama.295.13.joc60038 
beta-受体阻滞剂
推荐给予beta阻滞剂,尤其对于高风险患者,除非有禁忌证(如心动过缓、传导阻滞、低血压或哮喘)。beta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动脉压、减弱心肌收缩,从而减轻心脏负荷和减少需氧量。梗死范围很大程度上决定恢复期后的心功能。心肌梗死发生后最初数小时内口服beta阻滞剂可通过减小梗死面积、降低再梗死率、降低室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而改善预后 (1)。
使用beta阻滞剂期间必须严密监测心率和血压。如出现 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应减少药物剂量。通过静脉滴注beta肾上 腺素能激动剂异丙肾上腺素1-5mcg/min可逆转严重不良反应。
beta受体阻滞剂参考
- 1.Chen ZM, Pan HC, Chen YP, et al. Early intravenous then oral metoprolol in 45,852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randomised placebo controlled trial.Lancet 366:1622–1632, 2005. 
硝酸酯类
纤溶药
替奈普酶(TNK)、阿替普酶(rTPA)、瑞替普酶(rPA)、链激酶和复合纤溶酶链激酶(甲氧苯酰化纤溶酶原激活剂复合物—APSAC)是纤溶酶原激活剂,均需要静脉给药。它们能将单链纤溶酶原转变为双链纤溶酶原,而后者具有纤溶活性。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给药方案(见表IV纤溶疗法),仅适用于STEMI的选定患者)。
由于用法简便,替奈普酶和瑞替普酶是最常推荐的药物;替奈普酶只需5秒钟内一次性弹丸注射,而瑞替普酶需间隔30分钟两次弹丸注射。与其他纤溶药相比,这两种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用药错误率明显降低。与阿替普酶相似,替奈普酶的颅内出血风险中等,而血管再通率高于其他纤 溶药,价格昂贵。瑞替普酶的颅内出血风险最高,血管再通率与替奈普酶相似,价格较昂贵。
链激酶(目前不能在美国使用)可引起过敏反应,尤其在既往使用过的患者。链激酶必须在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低且价格也较便宜。复合纤溶酶链激酶,与链激酶类似,同样也易造成过敏,价格相对稍贵,但只需一剂注射给药。这两种药都不需要同时应用肝素,血管再通率均低于其他纤溶酶原激活剂。由于存在过敏反应的可能性,既往接受过链激酶或复合纤溶酶链激酶的患者不应再用此类药物。
阿替普酶通过90分钟内用加速或前负荷剂量的形式给药,阿替普酶联合静脉注射肝素可改善通畅性,非过敏性,并且具有比其他纤维蛋白溶解剂更高的再通率。
静脉溶栓治疗
| 药物治疗 | 循环半衰期(分) | 同时应用肝素 | 过敏反应 | 
|---|---|---|---|
| 复合纤溶酶链激酶 | 100 | 否 | 是 | 
| 阿替普酶 | 6 | 是 | 罕见 | 
| 瑞替普酶 | 13–16 | 是 | 罕见 | 
| 链激酶(美国不提供) | 20 | 否 | 是 | 
| 替奈普酶 | 初始半衰期20~24分钟;终末半衰期90~130分钟 | 是 | 罕见 | 
纤溶治疗禁忌症
纤溶治疗有许多绝对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通常,绝对禁忌症是存在活动性出血或可能威胁生命的出血。表 纤溶疗法的禁忌症中列出了纤溶治疗的禁忌症。
纤溶治疗禁忌症
| 绝对禁忌证 | 主动脉夹层 | 
| 既往有出血性卒中(任何时间) | |
| 一年内有缺血性卒中 | |
| 活动性内出血(月经除外) | |
| 颅内肿瘤 | |
| 心包炎 | |
| 相对禁忌证 | 初始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血压BP>180/110mmHg | 
| 4周内有创伤或接受过大手术 | |
|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 |
| 妊娠 | |
| 出血倾向 | |
| 接受不能压迫的血管穿刺 | |
| 正在接受抗凝治疗(INR>2) | 
急性冠脉综合征其他药物治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可降低心梗患者死亡风险,特别是前壁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心动过速的患者。对于高危患者,ACEI的最大益处在恢复期早期即可获得。 ACEI 可在溶栓稳定后>24小时使用,由于ACEI具有持续的临床获益,推荐长期应用。
对于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如因ACEI所致咳嗽),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也是一种有效的选择。目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不是心梗后一线治疗。禁忌证包括低血压、肾衰竭、双侧肾动脉狭窄和已知的过敏。
他汀类药物(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已经被长期用于预防冠状动脉疾病和ACS;目前越来越多证据提示它也具有短期临床益处,如稳定斑块、逆转内皮功能不全、减少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因此,所有无禁忌症(如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病,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应在ACS后尽早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无论其血脂水平如何 (1)。
PCSK-9 抑制剂 (evolocumab、alirocumab)用于治疗未达到目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患者。它们单独或与其他降脂疗法(如他汀类、依泽替米布)联合用于治疗成人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对于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二十碳五烯酸乙酯也可用于降低脂质水平(2)。
其他药物参考
- 1.Wang WT, Hellkamp A, Doll JA, et al.Lipid Testing and Statin Dosing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Heart Assoc 2018;7(3):e006460.Published 2018 Jan 25.doi:10.1161/JAHA.117.006460 
- 2.Gaba P, Bhatt DL, Steg PG, et al.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With Icosapent Ethyl in Patients With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J Am Coll Cardiol 2022;79(17):1660-1671.doi:10.1016/j.jacc.2022.02.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