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

作者:Paschalis Vergidis, MD, MSc, Mayo Clinic College of Medicine & Science
Reviewed ByChristina A. Muzny, MD, MSPH, Divis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已审核/已修订 修改的 9月 2023
v1011807_zh
看法 进行患者培训

全身抗真菌治疗的药物包括以下内容(另见表 全身真菌感染的药物):

  • 两性霉素B(包括其含脂质制剂)

  • 各种唑类衍生物(氟康唑、艾沙康唑[也称为艾沙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伏立康唑)

  • 棘白菌素类(阿尼芬净、卡泊芬净和米卡芬净)

  • 氟胞嘧啶

两性霉素B是一种有效但毒性相对较大的抗真菌药物,一直是治疗侵袭性和严重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然而,现在新型高效低毒的三唑类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常被用作许多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一线药物。这些新型药物改变了抗真菌治疗策略,有时甚至使得一些慢性真菌感染可通过口服来进行治疗。

(参见 真菌感染概述。)

表格
表格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一直是治疗侵袭性者严重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但是其他药物(如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现在已经成为许多真菌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虽然两性霉素B不具有良好的脑脊液通透性,它仍然是治疗某些真菌病如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有效药物。

剂型

两性霉素B有两种剂型:

  • 脱氧胆酸(标准的普通制剂)

  • 含脂质制剂

作为标准制剂的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制剂,必须始终在5%葡萄糖溶液中给药,因为盐溶液会使药物沉淀。该药物通常在2~3小时内给药,尽管在部分患者中也可采用20~60分钟的快速输注。然而,快速输注并无好处。

有些患者可出现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厌食、头痛、以及偶有在输注过程中和输注后几小时内出现低血压。 两性霉素B通过外周静脉给药也可能引起化学性血栓性静脉炎;此时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给药可能更佳。可使用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体抗炎药预处理来减轻不良反应,如果使用这些药物后不良反应仍不能减轻,则有时可在输液中加入或另外通过静脉使用25~50mg 氢化可的松或25mg苯海拉明。通常,氢化可的松可在延长治疗期间逐渐减量并省略。静脉注射50~75mg的哌替啶能缓解或预防严重的畏寒和寒战症状。

两性霉素B的几种脂质复合制剂能降低两性霉素B的毒性(特别是肾毒性和药物输注相关症状)。有2种含脂质复合制剂:

  • 两性霉素B 脂质复合体

  • 两性霉素B脂质体

脂质制剂优于普通两性霉素B,因为脂质制剂较少引起输注相关反应和肾脏毒性。

不良反应

两性霉素B的主要不良反应是

  • 肾脏毒性(最常见)

  • 低钾血症

  • 低镁血症

  • 骨髓抑制

两性霉素B治疗的主要毒性危险是肾功能损害。应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定期测定血清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在治疗的头2~3周,每周应检测数次,以后根据临床需要每月检测1~4次。

在具有肾毒性的抗菌药中,两性霉素B是唯一非主要经肾脏清除的,所以,当肾脏衰竭加重时,药物在体内的蓄积量并不会增加。然而,如果血清肌酐升至>2.0~2.5mg/dL(>177~221micromol/L)或BUN升高到>50mg/dL(>18mmol/L)时,应降低两性霉素B的剂量或使用含脂质制剂。在两性霉素B输注前快速输注含盐液体进行水化有助于减少急性肾毒性; 在输注两性霉素B之前至少应输注1 L 生理盐水。

两性霉素B引起的轻度至中度肾功能异常,一般在疗程结束后可逐渐恢复。永久性肾损害主要发生在长期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总量>4g的患者,约有75%的患者会出现永久性肾功能不全。

两性霉素B 也可能削弱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并导致贫血。肝毒性及其他的副作用并不常见。

唑类抗真菌药

唑类抗真菌药物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后者为真菌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唑类药物可以治疗慢性真菌病,且可以口服。第一种口服药物酮康唑已被更有效、毒性更小的三唑衍生物所取代,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依沙乌康唑。

所有唑类药物都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但氟康唑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较低。下面提到的药物相互作用并非完整列表;临床医生在使用唑类抗真菌药之前应参考具体的药物相互作用参考(另请参阅抗真菌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

经验与提示

  • 唑类药物普遍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在开处方前,需审核所有合并用药。

氟康唑

氟康唑是水溶性的,口服后几乎可被完全吸收。氟康唑大部分以原药随尿液排出,半衰期>24小时,可每日一次给药。氟康唑向脑脊液的渗透性很强(可达血清水平的 70%以上),特别适用于 隐球菌脑膜炎和球孢子菌脑膜炎的治疗。氟康唑也是用于治疗非中性细胞减少症患者念珠菌血症一线药物之一。

氟康唑的剂量范围为每天一次口服 200 至 400 毫克,对于Candida glabrata(光滑念珠菌)感染和球孢子菌性脑膜炎,剂量可高达每天一次口服 800 毫克。每日剂量1000mg已有使用报告,且毒性可接受。值得注意的是, Pichia kudriavzevii (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Candida krusei(假丝酵母克鲁西种))对氟康唑具有天然耐药性。

氟康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皮疹。更为严重的毒副作用并不常见,但是,也可引起肝坏死、Stevens-Johnson综合征、过敏、脱发,以及在妊娠的头三个月如果使用时间较长,可能引起胎儿先天性畸形等不良反应。

药物相互作用氟康唑中比其他唑类药物少见。然而, 氟康唑 有时会升高钙通道阻滞剂、环孢素、利福布丁、苯妥英、他克莫司和华法林型口服抗凝剂的血清水平。利福平能降低氟康唑的血药浓度。

伊曲康唑

伊曲康唑已经成为皮肤淋巴孢子丝菌病和轻中度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的标准治疗方案的药物选择。对慢性肺曲霉菌病、球孢子菌病以及某些类型的着色芽生菌病也有效。尽管伊曲康唑脑脊液通透性差,但也可用于治疗某些类型真菌性脑膜炎,不过它不是首选药物。由于伊曲康唑具高脂溶性和高蛋白质结合率,故其血药浓度偏低,而组织浓度一般偏高。在尿液或脑脊髓液中的浓度则极低。随着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使用的增多,伊曲康唑的使用已经减少。

伊曲康唑不良反应在剂量达到1天400mg时最常见为胃肠道不适,但曾报道有少数男性患者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更高剂量则可引起低血钾、高血压及周边水肿。其他已报道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疹、肝炎和幻觉。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发布针对心力衰竭的黑框警告。

药物与食物间相互作用比较明显。当使用胶囊形式时,酸性饮料(如可乐,酸性果汁)或食物(特别是高脂肪食物)可改善胃肠道对伊曲康唑的吸收。然而,如果伊曲康唑与降低胃酸的处方药或非处方药同时服用,其吸收可能会减少。

一些药物包括利福平、利福布丁、去羟肌苷、苯妥英和卡马西平可能会降低伊曲康唑的血药浓度。

伊曲康唑也可抑制其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降解,致使某些药物的血药浓度上升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与西沙必利(美国没有此药)或某些抗组胺药如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或者氯雷他定合用,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甚至致命的心律失常。横纹肌溶解与伊曲康唑引起的环孢菌素和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上升有关。伊曲康唑 可能会增加某些药物(例如他克莫司、华法林、地高辛)的血清浓度,因此当这些药物与 伊曲康唑 联用时,建议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伊曲康唑的新剂型(SUBA-伊曲康唑,意为超级生物利用度)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而无需在胃内形成酸性环境。SUBA-伊曲康唑可与食物同服,可以用于组织胞浆菌病,芽孢菌病和曲霉病治疗。它的剂量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伊曲康唑

伏立康唑

该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物有片剂和静脉用两种剂型。伏立康唑被认为是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缺陷者中治疗Aspergillus(曲霉菌)感染(曲霉病)的首选。伏立康唑也可用于治疗Scedosporium apiospermum(赛多孢菌)和 Fusarium(镰刀菌)感染。另外,伏立康唑可有效治疗食道念珠菌病和其他侵袭性念珠菌病,尽管此药通常不作为一线治疗;它对Candida(念珠菌)菌种的抗菌谱较氟康唑更广。

接受伏立康唑治疗的患者应注意监测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视觉障碍(常见)、幻觉和皮肤反应(例如,光敏性)。伏立康唑 可延长QT间期。

药物相互作用众多,特别是与器官移植后使用的某些免疫抑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泊沙康唑

三唑类药物泊沙康唑有口服混悬液、片剂及静脉注射剂三种剂型。缓释片剂是首选制剂,因为它提高了口服生物利用度。该药对酵母菌和霉菌作用强大,能有效治疗各种机会性霉菌感染,如暗色(黑壁)真菌(例如,Cladophialophora(链格孢属)菌种)引起的感染。该药对许多种引起 毛霉菌病的病菌有效。泊沙康唑 也可用于患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和骨髓移植受者的抗真菌预防。

泊沙康唑副作用,与其他三唑类药物一样,包括QT间期延长和肝炎。

本药与许多药物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利福布丁、利福平、他汀类药物和各种免疫抑制剂。

艾沙康唑铵

艾沙康唑硫酸盐是一种广谱三唑类药物,用于治疗曲霉菌病毛霉菌病。 可采用静脉制剂和口服胶囊。无须检测血药浓度。

艾沙康唑硫酸盐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和肝炎;QT间期可能缩短。

该药物与诸多药物之间有药物相互作用

奥特康唑

奥特康唑是一种口服新型唑类抗真菌药,用于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奥替康唑不良反应包括头痛和恶心。

本药与瑞舒伐他汀存在药物相互作用

棘白菌素

棘白菌素属于能够抑制葡聚糖合成酶的水溶性脂肽类药物。只有静脉用制剂。此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独特,棘白菌素作用于真菌细胞壁,这使得它们具有显著优势,因为它们与其他药物之间没有交叉耐药性,而且其靶点是真菌特有的,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没有对应物。药物在尿液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不显著。

在美国销售的棘白菌素类药物有阿尼芬净、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和雷扎芬净。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其中一种比另一种更好,但是阿尼芬净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似乎更少。

在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卡泊芬净的剂量需要调整。

阿尼芬净 不被肝脏代谢,而是通过缓慢、自发的降解而消除。对于阿尼芬净,无需针对肝功能不全进行剂量调整。

这些药物对临床上绝大多数Candida(念珠菌)(见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治疗)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但对Aspergillus(曲霉菌)则表现为抑菌作用。

棘白菌素类的不良反应包括肝炎和皮疹。

氟胞嘧啶

该药为水溶性核苷酸类似物,口服容易吸收。由于对氟胞嘧啶原发耐药或继发耐药很普遍,所以氟胞嘧啶通常与其他抗真菌药合用的,常与两性霉素B合用。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联合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隐球菌病,但对某些播散性念珠菌病(包括心内膜炎)也具有重要价值。将氟胞嘧啶 与唑类药联合应用对于治疗 隐球菌脑膜炎和部分真菌病可能有效。

氟胞嘧啶的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肝毒性及小肠结肠炎;骨髓抑制的程度与血药浓度成正相关。

由于氟胞嘧啶主要由肾脏清除,所以当与两性霉素B合用时,特别是当两性霉素B以日剂量> 0.4 mg/kg 的剂量使用并出现肾毒性时,氟胞嘧啶的血药浓度会升高。在使用氟胞嘧啶 的过程中,应该监测氟胞嘧啶的血药浓度并调节用药剂量使其血清浓度保持在40~90mcg/mL的范围内。每周应该对患者进行2次全血细胞计数和肝肾功能检测。如果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则应从每次25mg/kg,一日4次的剂量开始用药,一旦肾功能出现损害,应降低药物剂量。

quizzes_lightbulb_red
Test your KnowledgeTake a Quiz!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
ANDROID iOS APP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