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狭窄是指二尖瓣的开口变窄,导致从左心房进入左心室的血流受阻(阻塞)。
二尖瓣狭窄通常源于风湿热,但婴儿可先天发病。
二尖瓣狭窄在达到重度之前不会引起症状。
医生可以通过置于心脏部位的听诊器听诊特征性心脏杂音做出初步诊断,但需超声心动图帮助确定更详细诊断。
最初的治疗措施是使用利尿剂、有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
可以用导管将瓣膜拉开,但偶尔需要实施心脏直视手术置换瓣膜。
二尖瓣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开口内。二尖瓣开放可使来自左心房的血液充盈左心室,左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关闭,以避免左心室向主动脉泵血时血液流回左心房。如果某种疾病导致瓣叶增厚、僵硬,瓣膜开口会变窄。有时僵硬的瓣膜也不能完全闭合,导致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狭窄时,通过开放的狭窄瓣膜的血流减少。因此,左房血容量和压力增加,左房增大。左心房扩大通常引起心搏不规则地加快(称为心房颤动)。于是,心脏的泵血效率下降,因为颤动的心房只是抖动、无法泵血。因此,血液不能正常地流出,而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脱落(成为栓子),则会被心脏泵出,或可堵塞某条动脉,从而可能引起中风或其他损害。
重度二尖瓣狭窄可使肺内血管压力升高(肺动脉高压),导致心力衰竭并伴有肺内积液、血氧水平低。孕期女性合并有严重二尖瓣狭窄会加速心力衰竭。
二尖瓣狭窄的病因
二尖瓣狭窄几乎总是归因于:
风湿热是儿童时期发生的一种疾病,有时继发于未治疗的脓毒性咽喉炎或猩红热。得益于抗生素在感染治疗中的广泛应用,风湿热在北美和西欧已很少见。在这些地区,二尖瓣狭窄常发生于那些年轻时未应用抗生素,或从一些未应用抗生素地区移民来的老年人。在这些地区,风湿热很普遍,成人、青年甚至儿童都可能发生二尖瓣狭窄。典型的风湿热引起的二尖瓣狭窄,瓣膜常部分融合。
在一些老年人中,瓣膜会退化并累积钙沉积物。在这些人中,二尖瓣狭窄往往不那么严重。
二尖瓣狭窄很少会在出生时就存在(先天性);如果它严重影响心脏的血流量,或与其他心脏畸形,如左心室过小(发育不良)或主动脉狭窄有关,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二尖瓣狭窄的症状
轻度二尖瓣狭窄通常不引起症状。最终,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会出现气短、容易疲倦等症状。伴有房颤患者可能有心悸(心跳感觉)。
一旦出现症状,患者会在大约 9 年内出现严重残疾。即使在休息时也可能出现气短。部分患者高枕卧位或坐起后可缓解。血液中含氧量低、肺部血压高的患者脸颊会呈现梅子色的潮红,脸部其他部位则呈现蓝色。在深肤色患者中,潮红可能会使皮肤变暗。
高压力导致肺静脉或肺毛细血管破裂时,患者可出现咯血。肺部出血通常较轻微,但咯血发生后,医生要立即评估患者情况,因为此时意味着二尖瓣狭窄严重或有其他严重病变。
二尖瓣狭窄的诊断
二尖瓣狭窄的治疗
有时修补或置换瓣膜
应用抗生素有效治疗链球菌性咽炎或猩红热后,不易发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无症状的二尖瓣狭窄患者不需治疗,但可能需要长期使用抗生素来预防风湿热日后发作。
如果需要治疗,可使用利尿剂,有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通过促进尿液形成减少循环血流,从而降低肺血管压力。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和钙通道阻滞剂有助于减慢心率,这对二尖瓣狭窄本身或二尖瓣狭窄可能导致的心房颤动都有帮助。房颤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以预防血栓形成。
如果药物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则可能需要修补(瓣膜成形术)或置换瓣膜。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一种叫做球囊瓣膜成形术的方法将瓣膜撑开。在这种操作中,尖端有球囊的导管经静脉插入并最终穿行进入心脏(心导管术)。一旦到达缺陷瓣膜,球囊就会膨胀,从而将瓣叶分开。或者,可进行外科手术分离融合瓣叶。但瓣膜损害严重时,则需要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
在对接受过瓣膜置换的患者实施外科手术、牙科操作或医疗程序之前需给予抗生素(见表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医疗操作示例),以降低心脏瓣膜发生感染的微小风险(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尖瓣狭窄的预后
了解更多信息
以下是可能对您有帮助的英文资料。请注意,本手册对该资料中的内容不承担任何责任。
美国心脏协会: 心脏瓣膜病:提供心脏瓣膜病诊断和治疗的综合信息
